农田水利法:王安石推行的富国之法,有效的解决了北宋的财政问题

“仁宗盛治”可以说是宋朝最为强盛的一个时期,清初大儒王夫之曾言“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在这一时期仁宗励精图治,将大宋治理成了一个有别于强汉盛唐的汉家王朝,那就是“富宋”。此时大宋的财富值超过了古今以来所有的王朝,较之盛唐亦不为过。如庆历年间,仁宗朝的税收就高达4千4百万缗,而这比唐朝极盛时期的"开元盛世"税收最高时的2百万缗都还要高出20余倍。不仅如此,就单单拿出仁宗朝最盛时期一年所征收的2千2百万缗的商税拿来比较,它也是“开元盛世”28年来的全部收入的10倍以上。可想而知宋朝的富有是多么的“前无古人”。

仁宗盛治

当然“仁宗盛治”的“富”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财政收入上,同时也体现在人口上。据考证,从1021年真宗末年到1064年仁宗末年这43年的时间里,宋朝的人口从867万户,1993万口男丁增加到了1246万户,2642万口男丁。也就是说终仁宗一朝,整个大宋足足增加了379万户,649万口男丁,而我们要知道相唐太宗时期的总户口数也不过是如此,但是在宋朝却仅仅只是43年来增长的户口数,可想而知宋朝的民间亦是十分昌盛。

不过北宋始终都逃不过“盛极而衰”的铁律,宋朝虽然在仁宗一朝达到了鼎盛,但是同样也在仁宗一朝走向了衰落。在这盛世背后,三冗、战争、民变等问题都相继接踵而来,《宋史》曾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想想看就单单是为了应付辽、西夏两国,宋朝每年的支出就高达百万,那么再加上其他的支出,宋岂能不穷呢?也就是如此,自仁宗之后,先是“冗兵”、“冗官”、“冗费”等三冗问题变得日益的严重,再是宋朝周边辽、西夏两国先后对宋发起武装入侵,且宋朝也先后败于这两国,开始需要每年给予两国大量的岁贡。

辽、西夏、北宋并立局势图

再加上宋官员变的日益腐败,民间土地兼并的行为也越发的严重,百姓们纷纷因欺压、饥饿等问题举起造反的大旗,据《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的不完全记载,宋仁宗时期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高达57起,如富弼所言“臣伏思西贼未叛以前,诸处虽有盗贼,未尝有敢杀戮官吏者。自四五年来,贼入州城打刼者,约三四十州。向来入城,尚皆暮夜窃发,今则白昼公行,擅开府库,其势日盛。”,也就是在这样种种的因素下,自仁宗之后宋国力开始急速衰退。

虽然这些问题在仁宗中后期就引起了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等有识之臣的注意,并且在范仲淹等人推动下,宋朝也进行了“庆历新政”这样的变革。但是由于这个改革触犯了权贵阶级的利益,尤其是皇族的利益,为此在实施不到7年的时间,这场本有望改变宋朝“财政匮乏,军力羸弱”局面的改革就宣告彻底的失败。而随着宋朝对于自身问题的改革接连被那些权贵阶级所破坏,自仁宗以来形成的问题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

范仲淹图

所以到了神宗初年,当时朝廷1年的财政收入几乎有93.46%要投入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当中。这包括神宗初年全国军队粮饷的支出4千8百万缗,官员的俸禄支出1千2百万缗,同时还包括支付给辽国50万两的银绢、西夏27.5万两的银绢。而我们要知道此时神宗初年的税收也仅仅只是4千余万缗,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神宗登基之初,宋朝就已然出现了“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这样窘迫的局面。

最终在1069年2月,神宗在王安石“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的鼓励下,及“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的提醒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自“庆历新政”之后又一轮新的大规模变法,而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载“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就是在这一年神宗为变法专门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并交由王安石主持。“制置三司条例司”权力凌驾于三司之上,中书及门下皆不得过问,所谓以“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

王安石变法

自此在执掌“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拥有巨大权力的王安石就开始对整个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069年,王安石先后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1072年,颁布市易法。1073年,颁布免行法。可以说随着新法的推行,宋朝“财政匮乏”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虽然在1085年的时候因神宗的去世,新法几乎被全部废除,但是在这16年的时间里宋朝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先是在王安石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下,宋朝的财政收入得到了大幅的增长,在当时神宗年间国库的积蓄至少可供朝廷20年的财政支出,可以说是彻底的改变了宋“积贫”的局面。后在军事上,随着王安石保甲法、将兵法、裁兵法、保马法等强兵之法的推行,宋朝先后收服了河、洮、岷等五州,扩地两千余里,开始彻底的扭转了在西北被西夏随意欺压的局面,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内容

因此,北宋中期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存在,宋朝才再次走向了中兴。而“王安石变法”也正是因为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器监法、保马法等政策的支持下才拥有了如此大的成就。所以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其中一项法令,那就是“农田水利法”。在我看来,这项法令对于宋朝的百姓是最有用处的,也是影响宋朝最深远的其中一项法令。“农田水利法”是王安石在1069年推行的一项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仁宗以来就存在的“赋役不均,水利失修,田多荒废”的局面。

据《宋史.食货》所载“皇祐、治平,三司皆有《会计录》,而皇祐中垦田二百二十八万余顷,治平中四百四十万余顷.....是时,累朝相承,重于扰民,未尝穷按,故莫得其实,而废田见于籍者犹四十八万顷。”。想想看,自神宗之后登记在册的荒田就高达48万顷,而英宗治平年间登记在册的田地也才480万顷,短短的数十年荒田就占了全国在册的1/10的数量,你说宋朝的土地荒废到了何种地步。而随着荒田的增加,北宋的粮食产量自然就是极具锐减,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百姓因吃不饱饭,开始纷纷起兵造反。

王安石变法

也就是如此,神宗初期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兵变那是愈演愈烈,正所谓是“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1069年在王安石开始实施变法之时,11月王安石就首先向全国颁布了《农田水利约束》的法令,开始推行“农田水利法”。而推行"农田水利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全国荒田日益增多的问题,并希望借助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兴建让农田变得日益的肥沃,从而增加粮食的产量,借此从根本上解决全国因百姓吃不饱饭而导致民变不断的问题。那么作用如此大的“农田水利法”,它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都江堰

“农田水利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鼓励官民为“农田水利法”出谋划策。王安石在颁布《农田水利约束》法令的时候,就首先提出“吏民能知土地种植之法,陂塘、圩垾、堤堰、沟洫利害者,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随功利大小酬赏”,也就是说不管是官还是民,只要能够提出合理且有效的土地耕种和水利建设的方法,朝廷就会根据这个建议所能取得的回报的大小给予官民相应的奖励。

也就是如此,在当时随着这条法令的颁布,整个宋朝出现了“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的奇景,为了获得这些价值不菲的奖励,官民们纷纷为“农田水利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朝廷因此也获得丰厚的回报,那就是“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朝水利工程

2、鼓励农民开垦荒田。“民占荒逃田若归业者,责相保任,逃税者保任为输之”就是朝廷允许流民就地开垦被废置的荒田,而流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一个人来担保,这样一旦出现逃税,而又找不到当事人的情况,可以让担保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如此,随着这条政策的颁布,越来越多的流民加入到了开垦荒田的队伍中,而全国大量被废置的荒田也因流民的开垦,开始慢慢恢复了往日的肥沃,宋朝也因此得到了大量的粮食和赋税。

3、给予那些愿意开垦荒田,修建水利工程的百姓予以政策上的方便。在当时王安石规定“开废田,水利,民力不能给役者,贷以常平钱谷,京西南路流民买耕牛者免征。”也就是说百姓在垦田或兴修水利时,只要出现资金不足的时候,百姓们就可以从官府中获得无息贷款。同时那些流民如果因开垦荒田的需要,要购买耕牛的,那么朝廷就会给予免税。而随着这项政策的下达,实际上也就加快了各地百姓对于荒田的开垦,及水利工程的兴建,毕竟有官府的大力协助,及各种的免税政策,百姓们的效率怎么能不快呢?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渔梁坝

4、“田土顷亩、川港陂塘之类,令、佐受代,具垦辟开修之数授诸代者,令照籍有实乃代。”,即全国各县需如实汇报境内荒田的数量和地点,及治理的方法,同时境内需疏浚的河流、应修建或扩建的水利工程,各县也需要如实汇报,并给出相应的预算及施工方法。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朝廷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全国各地的基本情况,从而为朝廷的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这样朝廷才能准确无误的下达各种正确的指令,避免出现徒劳无功的情况。

5、“如招及千户以上者,优奖。”就是给予那些安置流民有功的官员相应的奖励和晋升。这项政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地方官能够努力的安置在自己辖区内的那些流民。毕竟流民对于朝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旦处理不好,这些聚在一起的流民可能就会变成盗贼为害一方了,而这就势必会影响到宋朝的稳定。所以朝廷希望这些流民能够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同时流民的回归,也可以加快对于荒田的开垦。于是王安石就定下了这个规矩,只要地方官安置的流民越多,升官的机会就越大。

宋朝民间

6、“濒河州县,积水冒田。在任官能为民经画疏导沟畎,退出良田自百顷至千顷,第赏。”就是说在濒临河岸的各州县的地方官只要能让百姓开垦出百顷,乃至千顷良田的就可以获得晋升。如在崇宁年间,广东南路转运判官王觉就因开辟出荒田万顷,就被升了一级。这个法令的目的毋庸置疑就是让地方官可以自觉的加入到开垦荒田的行动中,毕竟王安石自己也知道了,朝廷一项政策能否成功的在地方上实施,这一切很大程度都得取决于地方官的意志。

如果地方官大力支持,那么这项法令虽然不能保证绝对的成功,但至少也算是成功一半了。反之,如果地方官不支持,那这项法令就显然可以提前宣告失败了。毕竟连地方官自己都不支持的政策,他又怎么会尽心尽力的去推行呢?而如果地方官不愿意推行,百姓又怎么能知道这个政策的好坏呢?那么百姓都不知道的政策,这个政策还有何用呢?所以王安石为了让地方官能够大力支持这项法令,就提出了"第赏"的奖励,简单的说就是只要你干的好,就给你升官。

宋朝百姓生活

7、“在官三年,无隳损堙塞者赏之”,就是主政地方三年的官员,只要任内不出现荒田、河流堵塞过多的情况的就可以得到奖励,反之如果出现荒田越变越多,河流堵塞不疏浚的,就要受到惩罚。简单的说这条法令的意思就是“你不想升官没关系,你只要不让自己辖区的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就行了,如果能保持你依然能得到奖励,但是如果你连这个都做不到,那等待你的就是责罚了。”。其实想来也是,一项法令如果想实施下去,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赏有罚,你做的好就让你升官,你做不好的就得受责罚。

古代水利工程作业图

以上就是“农田水利法”的基本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项法令的核心就是鼓励地方的官员和百姓去投入到荒田的开垦,与水利的兴建当中。同时在该法令中,王安石十分聪明的将各县开垦荒田与水利兴建的情况与地方官的政绩相互挂钩了起来,在当时只要地方官所管辖的地区荒田开垦的多,水利工程兴建的好,这些官员就能得到升迁的机会。比如神宗熙宁元年襄州宜城令朱纮复就因为修建水利,溉田六千顷有功,因此就被升了一级。

当然有奖就有罚,地方官治理好地方能得到奖励,但反之如果做不好就理所当然得受责罚。在当时如果一个地方官在三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将地方治理好,反而是让荒田和流民变得越来越多的话,那么他轻者就会被记过,重者就丢官。

而就是在王安石这样双管齐下的政策下,地方官员纷纷为了“升职加薪”,同时也为了不丢官,开始大力推动百姓加入到开垦荒田,与兴建水利的队伍中,并为此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利民之策。也就是如此,最终“农田水利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完美的落实,宋朝荒田过多、粮食产量不佳等问题就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此宋朝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宋朝农民农作图

可以说在“农田水利法”下达全国不到7年的时间里,全国兴修的水利工程就已达17093处,灌溉民田更是高达36177888亩。也就是如此,随着宋朝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及鼓励农民开垦荒田,全国耕地面积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宋朝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因为百姓开始能吃饱饭,各地的民变也开始减少,就是如此,宋朝的社会经济也开始逐步的提升。最终也就是在这些利好的因素下,整个宋朝因此呈现出了百年来都未曾再拥有过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

2.《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3.《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4.《宋会要辑稿》

5.《临川先生文集·百寮贺复熙河路表》

6.《宋史·食货上一》

7.《宋史·本纪第十四》

8.《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9.《宋会要稿· 食货》

10.《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