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决战前夕,杜聿明建议“收复山东”,最后为啥没有执行?

1948年6月,一则政治笑话在国民党内部议论纷纷:“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原来,蒋介石撤销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设徐州“剿匪”总司令部,以“老好人”刘峙为总司令,指挥苏鲁豫皖四省军事。面对外界质疑,参谋总长顾祝同的解释令人啼笑皆非:“徐州剿总的人选,我们考虑过两个人,刘经扶(刘峙)和蒋铭三(蒋鼎文)。蒋铭三夜嫖日赌,不理公事,比较起来还是刘经扶好些。”

刘峙


刘峙本人怎么想呢?“当时的局势,在不懂军事的一般社会人士,已都洞若观火,除非出现奇迹,很难挽狂澜于既倒。我跳火坑,个人生死事小,但望大家以国事为重。”

考虑到刘峙能力平庸,蒋介石另以精明能干的黄埔一期生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意图“少壮”搭配“老将”,挽救步步走向失败深渊的“党国大业”。

杜聿明:“必须争取主动,先发制人”

国共内战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队已是精疲力尽,士气消沉,几乎每战皆北,与此相反,解放军士气旺盛,奋战不息,鲜有败绩。9月24日,山东省会济南宣告解放,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忧心重重,“三夜来未得安眠,而以昨夜为甚。本晨二时醒后,辗转不安,以济南失陷,对外对内关系太大,有损于政府威信莫甚。政局、外交、经济更为拮据,共匪必益猖獗,军事尤为劣势,自觉无颜立世矣”。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繁华市区


杜聿明之前一直认为华东解放军无力攻坚城市据点,济南失守令他大吃一惊,“要打开国军到处挨打被消灭的危局,必须争取主动,先发制人”。因此,拟了一个“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打算集中徐州国军主力,乘中原、华东解放军东西分离之际,歼灭华东解放军一部,以振奋国军士气。具体任务区分是:华中国军牵制中原解放军,不使其东进,但不与其进行真面目作战;徐州方面则以一个绥靖区的兵力守备徐州,以一个绥靖区担任徐州和蚌埠之间的护路任务,另一个绥靖区担任总预备;前进指挥部指挥四个兵团,以迅速奇袭之战法包围华东解放军之一部而歼灭之,进而击破其主力,收复泰安和济南。

预料再过二十天或一月之后,共军势将发动攻势”。杜聿明得知解放区已有“消灭黄百韬,再打邱清泉”的口号标语,判断大战迫在眉睫,建议速定大计。刘峙原则上同意发动山东攻势,只是觉得留守徐州兵力过于弱小,提出第3绥靖区与第13兵团或可对调任务。事不宜迟,杜聿明急赴南京请示参谋总长顾祝同,但顾持重谨慎,不敢作决定,要杜到北平直接请示“最高领袖”。当时辽西战事紧急,蒋介石忙于抽调华北部队增援东进,先是表示“待研究以后再说”,后又批复“此案可行,交顾总长核办”。

蒋介石与杜聿明


顾祝同看到批示仍是犹豫不决:“你们发动攻击,有无把握?”杜聿明胸有成竹地说:“关键在于华中黄维兵团是否能将中原共军牵制住。如果能牵制住的话,徐州方面打华东共军各纵队是有胜算把握的。”顾祝同又问:“万一中原共军刘伯承窜过来怎么办呢?”杜聿明信心满满:“我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即将主力集中,形成一个圆形态势,使敌人钻不了空子,吃不掉部队,一旦抓住敌人一部,即迅速放胆猛攻,将其包围消灭。万一刘伯承窜到徐州附近,我军即将华东共军阻止于微山湖以东地区,先集中主力,协同黄维兵团击破刘伯承后,再视情况击破陈毅。”

“少壮派”既然如此信势旦旦,顾祝同不便再加阻拦,“这样的稳扎稳打是可以的,等我同白健生(白崇禧)商量后再同你说”。白崇禧时任华中“剿匪”总司令,负责中原及长江中游地区作战,主要对手就是刘伯承。顾、白具体沟通细节不为人知,据杜聿明回忆,10月5日,顾说:“白健生同意这样打,你回去照计划实行好了。”第12兵团隶属华中“剿总”战斗序列,司令官黄维证实,白崇禧的想法与杜聿明类似,“济南失守,共军势必南下”,“要以守为攻,牵制中原共军东进津浦路与华东共军会合”。

顾祝同


执行各方基本达成共识,杜聿明急忙返回徐州,召集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等人会商军事,一致同意机动出击及守备徐州的战略战术。“只要刘伯承、陈毅的部队不能合流,对他们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有如泰山压顶,是有八九分胜算把握的,不但可以一举收复济南,也可以严重打击尚未休整好的陈毅部队。”杜聿明颇为自负,仿佛稳操胜券,但他的“雄心壮志”很快被蒋介石喊停。“10月15日清早,我正上车出发到前方指挥时,忽然蒋从南京来电,叫我不要执行这一计划,在飞机场等他一同到东北去。”原来,东北解放军攻占辽西重镇锦州,沈阳、长春危在旦夕,能者多劳,蒋介石只得拉上杜聿明充当消防员,先往黑土地“救火”。

1948年前后的国民政府军队


白崇禧:“无统筹兼顾必要,请释念”

深秋的徐州机场寒风阵阵,等刘峙缓过神来,“中美号”专机早已消失在北方的天际,他不禁长叹一口气:“光亭(杜聿明)走了,如何是好,北进谁能作主,真是意想不到的事。”文强时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眼看几个主力兵团西起商丘,东止连云港,摆成一字长蛇阵,内心万分焦虑,请示徐州“剿总”指挥办法。刘峙简直束手无策,“我已命令前线部队停止待命,原计划暂缓执行,我正打算保荐宋希濂来接替光亭,否则,守徐州的责任重,我个人是担不起的”。

国防部长何应钦分析各种谍报,认为中原解放军可能进攻郑州,也有可能协同华东解放军袭扰徐海一带,主张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这样更便于第12兵团进出河南周家口附近,依情况紧急程度两边策应。10月23日,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奉命飞赴北平,临行前顾祝同反复关照:“要报告总统,白健生统一指挥是暂时的,会战结束后,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仍分区负责。”

白崇禧

实际上早在5月份,华中“剿总”成立前夕,白崇禧就曾提出过类似看法,“华中剿总的主要任务为保卫南京政治中心,为达此目的,必先确定‘守江必守淮’这条古来兵家遵守的大战略,建议将华中剿总设在蚌埠,五省联防(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才能有效部署军队,与共产党殊死一战”。

蒋介石执意分设徐州“剿总”,白崇禧一度消极负气,拒绝就职,“中原划分两个战区,缓急不能相顾”。而在蒋介石看来,白崇禧分明恋栈权位,“约健生来谈约一小时,其对辞去国防部长,仅指挥华中军队剿匪甚表不满也”。后来,桂系宿将黄绍竑劝说白崇禧,远离南京并非全是坏处,或可多掌握一些部队做本钱,经此提醒,白崇禧始赴武汉上任。

如今局势变化,蒋介石在听取郭汝瑰汇报之后,当即作出如下决定:徐州方面应取攻势防御,可放弃郑州、开封、兰封等城市。第4绥靖区刘汝明部应固守商丘,第40军李振清部可由郑州退至黄河北岸,准备以后打游击。华中、徐州两总部所辖部队均由白崇禧统一指挥。第2军及第15军可归入第12兵团序列,华中“剿总”必要时可放弃南阳,以便第12兵团进出周家口。郭汝瑰遵照顾祝同的叮嘱,说明白崇禧统一指挥只是暂时性措施,蒋介石显得非常大度:“不要暂时指挥,就叫他统一指挥下去好了。”

晚年郭汝瑰

郭汝瑰返回南京,何应钦迫不及待传达指示(敬电),白崇禧出于谦让,婉言拒绝。10月28日,蒋介石亲自出马,言辞之恳切,跃然纸上:“华中与徐州军事必须统一指挥方能收效,兄兼顾华东对于刘伯承之进剿任务仍可进行无碍也,务希遵照敬电从速实施,望能多分中正之忧劳,勿再言辞。”30日,白崇禧飞抵南京参加国防部作战会议,原则上同意指挥华中、徐州两部,同时自动提议广西部队组成的第3兵团可随第12兵团进出淮北地区。

始料不及的是,第二天,白崇禧突然变卦了,“陈(毅)刘(伯承)两军未会合,华东由经扶对付有余,无统筹兼顾必要,届时按情况兵力调动,均以大局为主,请释念”。蒋介石有意挽留,白崇禧打定主意,不为所动,“恳由部长何(应钦)出任华中与徐州之统一指挥,敬公资深望重,胜职百倍,必能应付裕余”。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白崇禧急打退堂鼓呢?华中“剿总”作战处长覃戈鸣的建议或许起着关键作用:“徐州剿总的态势非常糟糕,华东共军随时可以发动强大攻势,国防部要把第12兵团等部都抽调去参加徐蚌会战,时间上恐怕赶不上,硬要上去的话,在途中被共军各个击破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这些兵团调走后,武汉、宜昌势单力薄,很难守住,不如拒绝统一指挥,飞回武汉再想办法。”(待续)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文史委编:《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2、刘峙:《我的回忆》,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3、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台北“国史馆”2015年版。

4、张学继、徐凯峰:《白崇禧大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