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老照片解读:福民小学高材生马约翰

"


马约翰伉俪,图片来源《家住清华》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鼓浪屿福民小学师生,杨类璇供图,福民小学是鼓浪屿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马约翰和早期飞行

如果没弄错,马约翰家在漳州路,傍着番仔园和廖宅,可惜拆了……

马约翰这个名字显然带着教会色彩,以至于一些回忆文章将他写作“外国人”。不知这位19世纪末出生在鼓浪屿的,体力超常的男孩身上是否有异族血液流动?马约翰自幼父母双亡,很穷、读书很晚,13岁才在亲友帮助下去读福民小学,一些官方资料说是读私塾,福民小学显然不是一般私塾,如果将典型的教会学校当作旧式私塾,显然是一种误解。

话说回来,马约翰13岁之前一天到晚大概都在这个岛上野跑,是鼓浪屿的天风海涛铸就了他结实而灵敏的身体,大概就是属于上山打虎下海捉鳖那一类人物吧。

1944年,马约翰在昆明街头遭遇了异常惊险的一幕:两挂马车迎面而来,相对碰撞,将骑自行车而行的马约翰挤压在中间,他居然一跃而起,跳出险境,在地上滚了几滚,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一样轻身脱险。如果文史资料里的数字没有错,西南联大教授马约翰这一年是62岁,据说他年逾古稀仍然坚持冬天不穿棉衣,“一年三百六十天,无论盛夏还是寒冬,马约翰先生永远是一件白衬衣,一件白单裤,他的穿着根本看不出季节变化”,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对着几千人说话可以不用扩音器,不知这是一种怎样的身体素质。

马约翰年轻时候得过两块非同寻常的金牌。

一是1905年5月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万国田径运动会”一英里赛跑冠军,这个冠军来之不易,他抱着与外国人一比高低的决心,一直跑在前头,谁知体力过分透支,半途竟被日本选手超过,但是他宁愿“就是死在跑道上也要超过日本人!”这位22岁才进入圣约翰大学的大二学生竭尽全力冲刺,竟反超日本人50码,最终得了冠军。另一块金牌是1910年全国第一届运动会880米金牌,这时他已经28岁了。

大概他禀赋太出色的缘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一直资助他到大学毕业。在鼓浪屿,这是常有的事儿,因为《圣经》里是这么说的,“你施舍的时候,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马约翰29岁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这位医学士却没有去做在外人看起来更体面收入更丰厚的医生,因为他的理想是振兴体育,他认为只有体育才能彻底改变国民体质。就这样,这位出身清寒的鼓浪屿人在清华大学教了52年体育,曾经两度赴美,在斯普林菲多德体育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他1920年9月开始担任清华学校体育部主任,他是第三任,前两任主任都是美国人。

马约翰是当时不可多的高学历体育人材,据说他刚到清华教化学,但他特别在乎体育教育,清华学校体育活动在中国人马约翰的倡导下十分红火,田径项目曾经取得37项华北运动会的冠军,创造保持了20项全国最高纪录。1925年清华学校获得华北足球、篮球、棒球等多项冠军……成绩卓著。

马约翰的心血没有白费,但奇怪的是,首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认为体育是玩玩跳跳的的东西,体育科没有必要设立教授,一度将马约翰的教授给撤了,将体育教师改称训练员,同时还降薪。

这时清华舆论一片哗然,外校也纷纷高薪聘请马约翰,但他置若罔闻,仍然专心致志本校的体育教育和研究工作,第二年率队到天律参加华北足球赛,清华再次荣获冠军,足球队回到北京,全校师生自发夹道欢迎,罗家伦不得不恢复他教授的身份,罗家伦也是很可爱的人,他因此奖给不计名利兢兢业业工作的马约翰一只银杯。

“这只银杯后来一直放在他的客厅里。”马约翰的孙子如是说。

马约翰多次被委任为运动会和奥运会选拔委员会主任并率领中国队参加远东运动会。1936年,他担任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带队赴德国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时的中国运动员成绩当然不理想,他于是到欧洲和苏联等国考察和讲学,力图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马约翰是学医的,他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十分讲究科学,他编写了许多教材和田径、球类等项目的训练法,同时他极其重视体育道德文明,他的名言是“比赛可以不十分在乎输赢,但千万要讲道德,球可以输,道德不可以输!”他在当时的《清华周刊》中曾经发表文章说,“从事运动者,道德为重……否则虽然力大如牛,将如无羁之马,奔放逐斗无非害事之母,如此其将来一生,实非浅鲜,故体育部极注意于此……”

这位中国体育教育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不但品德高尚,还是多才多艺,饶有生活情趣的人,他曾经为西南联大谱写校歌,他常常鼓励后人,“要像跳华尔兹那样优美和自如地度过一生”。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应锦襄先生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她曾经回忆当年教授体育的马约翰先生, 应先生说,那是一个健康干净,永远短打扮却有绅士风度的、有趣的老先生。

据马约翰孙子马迅回忆文章,马约翰酷爱摄影,会弹曼陀琳,他有六个孩子,常常召开家庭音乐会,他甚至拍了许多清华学生运动的录影,以家里的白墙为银幕,全家常常聚在一起“看电影”……这就是走出鼓浪屿后的马约翰多彩多姿的家庭生活,这样健康明朗的生活也常常是当时鼓浪屿殷实而有教养的家庭日常生活写照。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