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当年是怎样把北京大学的乱摊子治理成一流名校的?

"

文/傅华轩

1916年袁世凯病死,称帝闹剧结束。此时的北京大学,因为受当时多省纷纷独立,护国运动风起云涌的影响,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乱哄哄不成样子了,在这个关键时刻,蔡元培先生接受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邀请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他已经49岁了,上世纪初的49岁,已经是个老头了,蔡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决心为国家教育事业大干一番。

北京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随后改名为京师大学堂。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又改称北京大学,学生数量增加到一千五百人。在京师大学堂时代,受清王朝教育腐败的影响,学校教育水平极差,很多老师是开后门进来的,就为拿一份国家给的薪水,上课时先发给学生一些印好的材料,然后照着读一遍就宣布下课,学生们根本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这还不算,学校风气也很不堪,每当放学以后,都有大量学校老师直接\"杀向\"八大胡同,在里面喝花酒,酒喝高了就寻衅闹事,经常大打出手,这些都成为一时的笑谈。当时妓女们都称\"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这里的两院指的就是北洋政府的参、众两院,\"一堂\"指的就是京师大学堂。

改名为北京大学之后,4年之间,到蔡元培已经是第四任校长,由于学校官僚习气太重,腐败问题难以解决,只能连续更换校长,蔡元培是作为\"扛炸药包的勇士\"被派去的。

蔡元培赴任之前,一些友人认为北大的问题难以解决,如赴任将有碍自己的名望,友人纷纷都劝他不要去。而孙中山却劝蔡元培迎难而上,将民主思想带到北洋军阀的心脏。蔡元培听从了孙中山的建议,毅然前往北大上任。

蔡元培到任的第一天,就用实际行动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当时全校所有的校工们都在学校门口向新校长表示欢迎,蔡元培当场脱帽,深深鞠躬向校工们还礼,啊?哪有校长向员工学生鞠躬的道理?这一举动震惊了在场的师生,大家这才明白平等待人原来要从小事做起。此后,蔡元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改变了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蔡元培认为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求学观念和老师的教育观念。

蔡先生是清朝的进士出身,熟读过四书五经,知道传统儒家读书人求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以后可以名利双收。而民国初年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也不过就是如此。他努力改变学生们的这种旧观念,教育学生应当以学术研究为重,不能将神圣的大学视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还要求学生们要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对国家、社会、家庭都有益的人,不能成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

进行完思想道德方面的\"软件升级\"后,蔡元培又开始提升北大的\"硬件\"。他认为学校水平如何,绝大部分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因此必须将国内最好的教师引入北大。可问题又来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剧变的时代,各种思想、理论层出不穷,老师中既有倾向民主革命的新派人物,也有抱残守缺的旧式文人,到底引进什么倾向的人才在北大高层形成了争论。最后还是蔡元培拍板:北大一切以学术为主,政治倾向没有关系,不影响教学。

只要是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则不管国籍、资历、年龄、思想倾向,全部加以聘任。这样,诸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刘半农、马寅初、梁漱溟、辜鸿铭等人纷纷加入北大。其中梁漱溟进入北大,更能体现蔡元培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梁漱溟最初想考入北大学习,却因为成绩原因而未被录取,他在上海的《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篇讨论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完后认为虽是一家之言,但水平非常高,于是决定聘请梁漱溟来北大任教,主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后来,梁漱溟在北大这个舞台上尽情施展,终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梁漱溟欲当北大学生而不得,却一下子成了北大的教授。如此用人的魄力和慧眼,除蔡元培外,恐怕全中国也没有第二人。经过蔡元培的大力整顿,北大教师团队成为全国最年轻,也最具进取精神的队伍。当时的报纸就曾做过统计,北大九十多位教授的平均年龄仅为30多岁,其中50岁以上者仅有六人,35岁以下者居然高达四十三人,像胡适、刘半农、梁漱溟等人被聘为教授时仅有二十余岁。

蔡元培在北大期间,还开成立了各科研究所,包括文科、理科、法科、地质学、国学等等。这些研究所都被给予相当的经费,以全国学术水平最高的人领导,所以获得很丰厚的学术成果,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别的不说,北大图书馆也大大有名,在李大钊的精心经营下,北大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迅速扩展,特别购买了国外大量书籍,成为全国最有名的图书馆。连毛泽东也曾经在北大担任过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中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毛泽东晚年说,在北大图书馆那段时间,对他一生有着极大的意义。

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京大学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中国数得着的高等学府,当时很多的西方记者也认为北大是最接近西方模式的大学,也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大学。

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的贡献之大,是近代人有目共睹的。北大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蔡先生功不可没!1931年,梅贻琦先生在他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蔡先生为北大招聘了一大批响当当的大师级的教授,形成了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

蔡元培一生热心教学,清廉自守,晚年生活贫困,连固定的住所都没有。当时继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提出要为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也被蔡元培婉言拒绝。这就是蔡先生。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