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风云,一群将军被关进监狱会是什么场景,这部经典电影全展现

【军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决战之后》海报

本期我们讲述的老电影,与改造战犯这个特殊话题有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曾经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战犯,和在解放战争俘虏的国民党战犯,以及伪满洲国战犯进行成功改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有两部反映改造战犯的电影上映,反响不凡。电影虽然只是艺术的表现,但仍为我们揭开了当年战犯改造工作的点滴。我们将分两篇介绍这两部电影。

笔者相信,很多人是在看完八一厂的《大决战》之后,会想着去看这部电影的。同样是1991年上映的电影,电影《决战之后》,也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优秀电影。《决战之后》改编自黄济人的长篇小说《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这部作品曾获得了首届全国军事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等殊荣,黄济人本人则是原国民党将领黄剑夫之子、邱行湘的外甥,特殊的身份让他创作了这个特殊题材的作品,进而改编成电影《决战之后》。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分为上下两部,分别介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功德林的改造和获释后的生活,上下两部间隔了30年,终于形成了完全本

《决战之后》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导演为1989年执导了电影《开国大典》的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演员阵容是非常强大的,除了古月、黄凯、刘锡田、孙飞虎等著名的特型演员外,当时活跃于电影界的众多优秀演员参加了本片拍摄,李法曾、葛优、赵小锐、舒耀暄等均饰演了本片中的国民党战犯。诸位演员用他们的表演功底,将本片中众多的国民党战犯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

《决战之后》中所提到的"功德林",最早是北京德胜门外的一座庙宇,后被改为监狱。新中国成立后,这座监狱直属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直辖,改名为北京战犯管理所。在这座战犯管理所中,曾关押过100多位高级战犯,除了几名去世者外,其他战犯均在1959年至1975年的7次特赦中全部释放。本片结尾也提到了公安部对这部电影的大力协助。(以下截图均自电影,因为没钱看超清,只能截标清……)

▲《决战之后》得到了公安部的协助拍摄

不过,本片开始时,当杜聿明戴着镣铐从车厢里走出来时,我们就能看出,这批战犯初到功德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态。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被俘的事实,可以用"成王败寇"来形容;他们被俘时的想法,是"汉贼不两立";没能"杀身成仁",便是心怀愧疚。杜聿明是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当然不是最顽固的,最顽固者当属黄维,一番"各自退三十里,重打一次"的高论也是没谁了。

片中这些人刚来功德林时,顽固的、滑头的、情绪低落的、埋怨同僚的,甚至是绝望想自杀的,都一一表现出来。这样一批战犯,此前的身份竟是身居高位、呼风唤雨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特务机关头子、党政要员。不过,既然来到功德林,那么他们也就只有一个身份了,就是战犯。而在功德林,他们要做的也就只有一件事——改造学习。他们过去追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如今则要向人民低头认罪、改恶从善。

虽然说,进了功德林的都是战犯,但是功德林对于这些人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解释。功德林其实是一个改造、学习、劳动的特殊学校。它的存在不是要定谁的罪,而是让这些战犯确实交代问题、改恶从善,努力改造学习争取人民的宽大处理。片中,徐远举去世时,众人为其办了追悼会,挽联上写着"学员徐远举"。"学员"二字,很清楚地表达了他们在功德林的身份,以及他们所做之事也有了很好的解释。

▲"告别学员徐远举纪念会"

片中提到了抗美援朝。功德林的战犯中,有人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杜建时和陈长捷这两位天津被俘的战犯,还用英文讨论着美国必然取胜。不过随着战事的发展,微妙的变化出现了:有人开始写材料介绍美国军队的情况,功德林开始大规模炒制炒面支援朝鲜前线,有人甚至改变态度开始翻看学习材料。可见抗美援朝战争,对功德林战犯有着很大的影响。

《决战之后》对当时功德林管理所内的日常进行了大量的还原,包括集体出操、跑步,集体组织学习"矛盾论"、开批判会,劳动工作等。开始我们能看到休息时间一群原国民党将领复盘淮海战场形势,到后来一群人聚集在图书馆回忆淞沪抗战,再后来看到这批学员前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武汉长江大桥参观,以及在农作劳动之余去帮老乡推车,这也是一种实在的转变。

▲当注意到报纸上提到"并肩作战,反对帝国主义"时,众人追忆淞沪抗战

这批"学员"当中,杜聿明最有代表性。他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抗日战争时期屡立战功,内战中被蒋介石委以重任,于东北、中原战场与解放军作战,最终在淮海战场被解放军俘虏。这位国民党军的陆军中将,也是1948年底新华社发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中,唯一一位被关进功德林的。《决战之后》中,对杜聿明的变化描绘的最详细,剧情以他被押入功德林开始,而结尾则是以他融于人民而结束。

杜聿明在功德林的表现,从对抗到缓和再到主动改造学习,最终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释放。他是功德林改造的典型人物,对其他人是有影响力的。管理所对他是非常照顾的,不仅为他治病,也为他送来了女儿在美国的情况。在管理所政策的关怀下,以及时间的发展下,杜聿明心态的转变,使他愿意改造学习并却说带动其他学员,从而从战犯的典型变成改造学习的典型。值得一提的是,当要他在自传材料中加上昆仑关大捷时,他自身是感触颇多的。

▲ 片中离开人民大会堂的杜聿明,李法曾饰演

对比之下,黄维则是另一个典型。顽固、抗拒是这个"学员"身上的标签,对他人的态度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不过在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所的政策和其他人的改造,甚至出访各地的所见所闻,对他是有触动的。诚然,他是功德林最后一批释放的特赦战犯,但是党和人民对他仍然是宽大的,而他自己也会清楚。当然,关于永动机的研究,片中有着重点体现。而且在特赦释放之后,黄维也没有停止对永动机的研究。

▲片中的黄维,由许守钦饰演,"顽固不化"、"不服气"的劲儿是演的真好

提一下康泽。康泽是在襄樊战役中被俘虏的,不过此人曾是国民党特务机关的重要一员,一些耳熟能详的特务组织创立跟他是有关系的,所以他自身对交代情况是有顾虑的。片中审讯人员对康泽打耳光的一幕给人留下了印象,这种行为是管理所不允许的,以至于李所长后来特意开会讲到了这个问题。而同样是特务出身的徐远举去世时,追悼会上的悼词对康泽影响很大,也促使他交代问题、悔过自新。

▲片中的康泽,刘龙饰演

还要提的是张淦。这个片中说话阴阳怪气,没事拿着个罗盘故弄玄虚的战犯,曾因卜卦和看罗盘被称为"罗盘将军"。在功德林,这个人对于改造其实是抗拒的,当然他的抗拒是比较圆滑的。在影片最后宣布特赦名单时,张淦表现的比较激动,手里的罗盘也掉在了地上。不过,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因为特赦是在1959年12月4日,而张淦本人是在当年2月病逝。也许,影片还是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也能在场,看到重获自由的希望吧。

▲张淦(马辛饰演)向刘管理员(石静饰演)提出购买《易经》

1959年9月17日,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并同意了特赦一批确实改恶从善的战犯。首批特赦名单于当年12月7日公布,特赦人员33名,包括国民党战犯30名,以及溥仪和伪蒙疆自治政府战犯3名。《决战之后》还原了当时宣布特赦的现场,这也是本片的一个高潮。当然影片中宣布特赦名单时只讲到了杜聿明、王耀武等数人,并没有提及所有人的名字。

▲片中宣布特赦名单的现场

不同于八一厂1983年的《再生之地》,《决战之后》并没有那么严肃,有时会让观众感觉氛围轻松。这部影片至今也留下了很多"梗",比如"黄维永动机"、"小煤山大捷",以及一些让人发笑的场面,比如一群原国民党的高官合力杀猪、联欢会上的王耀武和文强演绎《女起解》……可能有些画面我们看完后会笑,就会发出"真好呀"的感慨。

▲"小煤山大捷",先锋以中心开花阻敌,援军外线包围,友军则隔岸观火、不动如山……咳咳,跑题了

《决战之后》曾获得了1992年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导演的提名,在片中饰演杜聿明一角的李法曾也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提名。遗憾的是,《决战之后》未能在当年的金鸡奖上斩获奖项,毕竟当年金鸡奖的最大赢家,是同为1991年上映的《大决战》系列,而同样获奖的《周恩来》和《开天辟地》,也让《决战之后》的光芒黯淡了不少。不过,《决战之后》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优秀影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