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

2019年12月28日,系列动画片《大运河奇缘》开始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卡酷少儿频道全国首播。

这部体现大运河历史和阐释遗产价值的文创作品,汇集多方力量,历时两年完成。其制作的场景宏大而逼真,不仅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还能吸引成年人想去实地“打卡”。

图为《大运河奇缘》展现的大运河绍兴段景象。

这部动画片的故事场景地——大运河北京段庆丰闸周边。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时,分别比较了在《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中的另一处提名地“红山文化遗址”,以及在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中华文明起源或早期阶段的重要城市遗址石家河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二里头遗址等,尤其比对了200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殷墟,这是代表中华文明年代最早的世界文化遗产。

上述这些中国早期城址大部分属于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文明,这一现象充分揭示出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与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各自做出的贡献。在与这些城址的对比中,也凸显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建于湿地、以稻作农业为生业基础的水城特征,其堆筑的城墙、城内较为清楚的功能布局等,也是区别于其它中国早期城址的显著特点。

图片来源:“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

“小象汉字”的《甲骨文游戏字卡》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来表达汉字的意义,不但有助于孩子识字、爱上汉字,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

借助工业遗产“名片”和内涵,各地开始推进城市更新;在焕发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推动社区改造和社会治理。

成都市成华区工业遗址众多。根据《成华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研究》,这里已经出现大体量的工业遗产区和文创区。成华区政府与中车集团携手,以“工业遗产+产业园区+文旅地标”的思路,推进工厂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发展,既规避大拆大建,又突出特色。

左图:成都机车厂车辆厂区正在改造时的场景。

右图:改建后的“中车共享城”。

刘良鹏团队制作了精美的学习甲骨文汉字的2020年年历,甲骨文与当代汉字、英文对照呈现。年历制作精美,显示出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尊敬。

自1985年加入《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发生了巨变:遗产理念成为城乡规划的基础,新兴遗产积极涌现。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各种衍生形式已经形成规模,构建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文态空间”。

于是,这促使我们从整体功能的视角,把中国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放在一起,比较各自的活跃度和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还可以把中国的世界遗产全都“聚合”在一起,去与世界各地进行比较,看中国如何在细节和规模上,承担起负责任的文化大国形象;我们更可以将上述这一切与中国社会发展、与当代中国人素质提升结合起来,判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中国如何和平崛起并融入世界。

凸显全球视野和水准

遗产数量领跑世界

2019年6月,中国的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一个细节:“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文本内容非常充分详实,已经能从遥远的、零星的物质遗存信息中进行整合,发现之间的关联描绘出一个令人信服的逻辑形象。这显示了中国人对于文化遗产理解水平和价值阐释水准,有了全新的进步。文本中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详细的“比对”。于是,申报方依据“新石器时代”和“城市文明”两个价值属性,按照地理区域框架,从良渚文化、中国境内早期城址、东亚地区相关遗址、全球范围内早期文明起源地的重要城市等诸多方面分别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是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中国境内乃至整个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功能最复杂完整的城市文明(Urban Civilization )”。

通过比对,“良渚古城遗址”展现出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史前城市文明的最高成就,为见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独特的物证,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做出贡献。

这些逐级扩展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什么?这证明了中国在文化遗产领域,不仅对这单一项目有了详尽研究和理解,更基于梳理考古和历史信息,已经对中国诸多“宝贝”的相互时空地位、中国文化遗产在周边和世界上的位置,心中都有了数。这种排序的背后,体现了庞大、持续而系统的文化遗产研究水平和管理能力——如果把我们中国20年以前的申遗文本拿出来比较,或者比对同时申遗的一些国家的文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不断提升的进步和水平。

截至2019年,在中国拥有的55项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占据多数。其后续保护和价值传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意义,深深影响并带动了中国各地的“文创热”和“申遗热”;也使得文化遗产的各种衍生类型,开始活跃起来。

公益力量由年轻人挑大梁

传播目标注重“大手拉小手”

在2019年,社会力量参与到遗产事业中来的具体行为目标,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热爱与造势,开始呈现“营造”特点,追求“遗产与周边”,强调与人们生活联系在一起。围绕着“世界遗产”这一公共资源,也开始出现各种社会资源进入保护和活化、公共文化产品与盈利型文化产品同时共存。这导致“社会力量”“公众参与”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变化。这其中,青年人始终站在保护和创造的第一线,成为价值阐释、城市更新、活化文创的“明星”。

这其中,大约有半数年轻人,把精力投在了社会公益活动上;其中又有超过一半的项目,放在了“大手拉小手”上。

在杭州,年轻人组成的“西湖文化特使”根据自身的专业与特长,在杭州市的中小学校内开设西湖世界遗产选修课。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世界遗产专业知识、西湖文化景观解读、西湖名人、西湖建筑等。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传播文化遗产价值,树立青少年的西湖保护勇气和方法。

2006年,殷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10月,“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200多名中外学者齐聚一堂,回顾历程,考释谜团。这其中还有一个特别显眼的项目——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更多的甲骨文。这个活化论坛,吸引了甲骨文爱好者和汉字教学者。不约而同地,大家把活化的精力也都瞄向了孩子。

2015年,甲骨文儿童教育产品推广者刘良鹏创立“小象汉字”品牌。先后出品《甲骨文游戏字卡》、甲骨文绘本《然后》《日月山水》等。在论坛上,刘良鹏展示了第一款产品《甲骨文游戏字卡》,每一张卡片都包含甲骨文、简体字和英文三种形式。设计者从每一个字的众多甲骨文字形中挑出最具表现力的一个,在此基础上重新绘制,加入当代意趣,创造出一种比象形更象形,更接近指代对象的图形化文字。作为释意的简体字与英文同样遵循了“象形”的概念,既与字义紧密相关,又不乏自由独特的气质。

遗产理念衍生新文化现象

轻遗产带来“重效应”

进入201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与前二批相比,遗产项目涉及的省市更多,类型更广。四川省的工业遗产数量一直保持领先,东北老工业基地申报的积极性开始升温——以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那些行业或者专项的、并列于世界遗产评估体系、有独立定义和标准的“轻遗产”,在2019年开始活跃起来。农业遗产、灌溉工程遗产、20世界建筑遗产等,皆在2019年不约而同地积极表达自我形象,也逐步为社会所关注与接受。

这些新遗产形式,可以看做世界文化遗产的衍生文化现象:原本存在于文化遗产体系内一种具体类型,现在独立为全新的社会运营体系。这种演化,就是由“重”蜕化为“轻”的过程。

必须看到的是,轻遗产的多样化和群化,与自然遗产开始显露的文化化、文化遗产项目日益巨型化趋势,相互交织在一起,已在价值表述、覆盖地域和领域等多方面出现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现象。轻遗产也同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重效应”。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积极合作者。在中国各地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被赋予文化特征的活态农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鲜活实例。茶业是福建安溪最大的民生支柱产业。2014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地以此为契机,与保护生态、脱贫、旅游结合起来;同时借助进一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铁观音茶种质资源与生态景观风貌保护,建立健全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从目前来看,轻遗产群体肯定还会扩大,新遗产概念还会不但涌现。事实上,“体育遗产”“校园遗产”“铁路遗产”都在酝酿之中,呈现呼之欲出态势。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责编:岳弘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