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打造“活力故宫” 让文物的灵魂活起来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发布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系列活动。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摄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摄

中国网12月31日讯(记者 苏向东) 12月30日,在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点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低调上任8个月的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首次接受媒体的集体采访。

“我在敦煌面临的组织管理、学术研究和保护等问题,与处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故宫博物院面临的情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后者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有着180多万件文物的体量。我必须深入了解故宫博物院一切情况,了解几代人开创的事业和打下的基础。” 王旭东面带微笑,态度坦诚又谦逊。

面向下一个600年

建设“四个故宫”

今年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七年的“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当年高冷、如今拥有顶级流量的故宫博物院迎来了新一任院长王旭东。

王旭东1967年2月生于甘肃山丹,从1991年起,他在敦煌研究院从事壁画及遗址保护,曾任兰州大学和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直至今年4月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据故宫博物院纪委书记朱鸿文介绍,在上任后的几个月里,王旭东低调走访了故宫博物院38个部门,召开了多个专题座谈会。但是,在故宫召开的诸多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王旭东始终微笑不语。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在紫禁城即将开启一个全新的600年之际,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建设“四个故宫”的理念——即“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

其中,“活力故宫”是王旭东上任之后首次提出的全新定位。

“平安故宫是基础,是重中之重;学术故宫是核心;数字故宫是支撑;活力故宫是根本。”

王旭东认为,故宫的保护、研究最终落脚点是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并不是让文物本身走出故宫、满世界漫游,而是让故宫的文物资源、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让文物的灵魂和蕴含的人文价值活起来。

“故宫人的活力迸发是‘活力故宫’最关键的因素。”王旭东说:“所有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首先要让‘故宫人’活起来,让故宫成为活水,才能让故宫活力真正迸发出来。” 王旭东表示,今后故宫博物院不排除引进外国专家学者入职故宫。全方位的开放,才能让故宫更具活力。

故宫是“学术”的

也是“大众”的

对于紫禁城600年系列文化活动,王旭东表示,一开始希望更加学术性一点、低调一点。然而故宫不可能关上门来办活动,必须在学术性和大众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首先要有学术性,把故宫博物院95年来对皇家建筑群的研究、对馆藏文物的研究呈现出来。故宫所办的展览、文集出版、影视作品都要靠学术支撑。但一定要与公众紧密结合,变成大众的活动。”

但故宫无意主动制造“爆款”。

“展览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希望引导观众进行有知识储备的参观,让观众静静欣赏,静静地汲取优秀文化的营养,而不是到此一游。”

王旭东介绍,在学术方面今年故宫博物院先后与北大、清华、中科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引进学术资源。同时也让故宫博物院研究的新成果走出去,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研究故宫,将故宫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承。

王旭东从事了28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他认为,“文物数字化是最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即便实体文物最终消失了,也能永久保存该文物的信息。他表示,未来,故宫将更加重视数字技术,包括5G技术和云计算的应用,将对古建筑全面数字化。在以往几十万件馆藏文物数字化的基础上,明年故宫将再次完成6万件文物的数字化任务。同时进一步加强数字故宫资源的采集和保存,有力支撑故宫的学术研究。

“一个时代做一个时代的事,希望下一代人接手我们工作的时候,说一句,这帮人,还行。我们就满意了。”王旭东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