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艺人手把手教孩子们曲艺,对天桥的爱让他乐此不疲

“各位,想必您都知道,这北京城建都可有800余年的历史,修的是里九外七、内外两城,一条中轴大道贯穿南北……”早上九点,天桥地区宝心敬老院里,一段评书《古都红色交通站》正式开讲。天桥老艺人毛众带着天桥少儿民俗艺术团的孩子们,为老人们表演评书、相声、变脸,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

学艺先学德,除了教授孩子们技艺,毛众还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每年他都要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进军营、下社区、慰问敬老院。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孩子们在台上从容大方、风趣幽默的表演背后,凝聚着许多付出和汗水。自从开始教这些孩子,毛众就再也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亲自为孩子们编写教材,创作适合孩子们表演的段子。

毛众创作了大量以“红色文化”为内涵的作品。耳濡目染的孩子们训练之余自发参加各类公益活动,通过曲艺的表现形式,传播主旋律,歌颂真善美。

孩子们顽皮淘气,还要针对他们的特性制定授课的形式,引导他们喜欢上这些既“老”又“土”的传统艺术。

针对孩子们的特点,毛众因材施教,不仅亲自为孩子们编写教材,还创作了很多短小精悍的曲艺说唱节目。

除了排练、教学,毛众还承担着社区志愿服务和民俗文化进校园等公益服务工作。繁忙的日程安排,他都详细记录在案,做到心中有数。

课堂上,他手把手地教,一句一句地示范,一个动作、一个身段、一个眼神地纠正。“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我们每节课都是紧张劳累的,但更多的是快乐和喜悦。”毛众说。

毛众传授孩子们技艺细致有加,一个做派、一个身段,毛老爷子都是手把手逐一点拨。

今年70岁的毛众是地地道道的天桥人,出身文艺世家。2008年,退休后的毛众生活重心重新回到了养育他的天桥,参与到了社区志愿服务中来。2011年,在他的帮助下,一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天桥社区曲艺队”正式成立,成为传承天桥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每个周末,在天桥街道社会治理创新空间的排练室里,都会传来孩子们勤练曲艺的声音。说相声、打快板、唱评剧,70岁的毛众手把手地教,一句一句地示范。

随着天桥地区文化建设风生水起,传承老天桥民俗文化也刻不容缓。作为“生在天桥,长在天桥”的老艺人,毛众觉得把身上的那些绝活传下去,自己义不容辞。

2015年,在天桥街道工委和办事处的支持下,毛众文化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天桥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中,工作重心也从社区曲艺队转移到了培养“下一代”上。

毛众带领孩子们走进天桥印象博物馆,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天桥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他说:“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民俗文化需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我现在做的是一项‘人梯式’工作,希望给孩子们一些启蒙教育,为他们传承民俗文化打开一扇窗。”

为了实现传承老天桥民俗文化的梦想,毛众言传身教,呕心沥血地耐心传授,经常在排练之余为孩子们抠技法。

如今,毛众文化工作室已经有50多名小学员,教授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快板、相声、评书、评剧等多种曲艺形式。

在天桥印象博物馆的“万盛轩”戏台上,小学员即兴发挥,为大家表演了一段评剧。

这些小学员不仅有住在西城的,还有从东城、朝阳、海淀、大兴、昌平、通州、丰台“慕名而来”的。有人问毛众:“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是什么动力让您乐此不疲呢?”他说:“爱,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爱!我爱天桥,爱天桥的民俗文化,绝不能看着它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中出现断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