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中国敦煌瑰宝“千佛洞”亮相莫斯科

参考消息网1月6日报道 俄媒称,新年前夜,在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敦煌艺术文化主题展览。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月2日报道,在本次展览上,观众可以了解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文化古迹——“千佛洞”。

资料图:在“上海世界巧克力梦公园”,两名工作人员从巧克力制成的“敦煌千佛洞”前走过。(新华社)

报道称,世界各地的游客对中国敦煌趋之若鹜,现在人们在莫斯科就可以欣赏到它。

据悉,本次展览将传统与创新、文化传承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访客可以在古洞的拱门下穿行而过,并能触及这一佛教艺术的瑰宝。展览的核心部分是一尊15米高的卧佛雕像的全息投影。

报道称,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展出将是一系列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进行的文化活动的尾声。

【延伸阅读】上合组织艺术家作品在京展览: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参考消息网9月3日报道 俄媒称,上合组织艺术家特展亮相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8月30日报道,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说,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艺术家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美术双年展上展出了30件作品。

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开幕,五大洲艺术家作品参展。(视觉中国)

据他介绍,艺术家们在展览中展出自己的作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向中国献礼。

扎哈罗夫说:“展览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之前举办的,我相信这些带来作品的艺术家,借此向中国人、中国观众献上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

他还表示,希望此类展览能更多地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艺术家们可以有机会展示他们的作品。

作为此次双年展特别展览的一部分,来自五个上合组织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20位艺术家展出了他们的作品。

塔吉克斯坦荣誉艺术家加富尔·朱拉耶夫在接受采访时说,此类活动可以让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们熟悉彼此,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他说:“中国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有共同的文化。我常常对在中国看到的一些事情感到惊讶,这些与我们的文化太相似了。这一切都让人想起了丝绸之路的时候,艺术的融合和交流。因此,现在在中国看到的许多事情都与我们非常接近。所以我爱上了这个国家,我经常来这里。这个展览是非常好的,它将我们聚集在一起。”

根据俄罗斯国家艺术家、中国艺术学院成员安德烈·布利奥克的说法,他对他在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国际展览记得非常清楚。他说:“我2005年去安徽第一次参加国际展览会,那是一场宏伟的展览。我也参加了很多次国际展览,但这次展览超出了所有人的期望,展示了中国表现艺术的力量、范围和愿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在展览中展出的俄罗斯画家的作品中,有很多中国图案,这证明了中俄两国对彼此都有浓厚兴趣。

他说:“这次展览的俄罗斯画家的画作,他们画黄山、画杭州。他们的画作既保留了俄罗斯传统画作的技法,又吸收了中国画的韵味。所以俄罗斯绘画和中国绘画的交流对双方都有益。”

他还指出,近年来,中国再次兴起了对俄罗斯绘画流派的兴趣。

他说:“近年来中国画家对俄罗斯的绘画特别感兴趣,希望能重新学习俄罗斯绘画,特别是油画的一些技法。”

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8月30日至9月2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113个国家的595名画家参加了此次展览。

(2019-09-03 00:17:02)

【延伸阅读】《老友记》庆祝开播25周年 纽约将举办场景再现展览 

参考消息网8月1日报道 外媒称,被奉为经典的美剧《老友记》迎来开播25周年,从9月7日开始,影迷们在纽约将能看到该剧中很多拍摄场景的重现以及部分服装和道具。这一庆祝活动将持续1个月。

据埃菲社7月29日报道,在华纳兄弟电视台和NBC频道的筹办下,《老友记》的粉丝们将有机会再次看到蕾切尔和莫妮卡公寓经典的紫色门,或能够坐在钱德勒和乔伊舒适的单人皮沙发上。1994年至2004年期间,《老友记》共播出了10季236集,至今仍在全球各地重映。

据悉,今年的这一庆祝活动中还将重现经典的“中央公园”咖啡馆的场景,该片中的六个主角在闲暇时经常聚在这里会面,整个剧集的开场就是在这里。

“自《老友记》开播以来已经过去了近25年,但这部热播剧的全球魅力和吸引力仍然存在于所有年龄段的粉丝中。”华纳兄弟发言人彼得·范罗德在一份声明中指出。

9月7日至10月6日,《老友记》的粉丝们可以从每天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以29.5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6.88元——本网注)的价格进入位于纽约Soho区的这场展览中,而那些没能买到入场券的粉丝可以在附近的商店购买独家产品。

报道称,华纳不久前宣布,2020年春季,《老友记》的播放将从奈飞转移到华纳传媒全新打造的流媒体平台HBO Max。

今年的这一庆祝活动中还将重现《老友记》中经典的“中央公园”咖啡馆的场景。(资料图片)

(2019-08-01 00:20:01)

【延伸阅读】大英图书馆的这个展览讲述了一千多年人类文字历史

参考消息网5月23日报道 英媒称,伦敦大英图书馆的一场新展览展现了人类的文字历史。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17日报道,伦敦大英图书馆的一场新展场面极其宏大。“书写:留下你的印记”通过大约代表40多种书写系统的100件展品,记录了5000年来人类文字书写在全球的演变及其多样化。展览中既有公元前3000年左右刻有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泥板,也有当代容易刪除消失的数字通讯。

在商朝,占卜的环节之一是把需要神灵解答的问题刻在龟甲和骨头上。(大英图书馆委员会)

为了举办这场展览,大英图书馆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海量藏品,大英博物馆和伦敦皮特里埃及考古博物馆也贡献出了他们的藏品。

罕见的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书法作品,创作于公元750年。(大英图书馆委员会)

从公元5世纪开始,文字从中国传到日本,书法在日本被认为是最高级的艺术形式之一,至今仍是如此。此次展览收录了公元八世纪中期日本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的书法作品,抄写的都是佛经经文。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印刷日期的完整印刷本书籍。(大英图书馆委员会)

这部《金刚经》是在中国敦煌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868年,是全世界最早并标有印刷日期的完整印刷本书籍。《金刚经》使用的是雕版印刷术,全卷由七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由一块雕版印刷而成,然后粘接成一个长度超过五米的卷册。

刻有文字的玛雅石灰岩石碑来自伯利兹,可追溯至公元647年。(大英博物馆理事会)

玛雅石碑令人惊叹不已。此次展出的石碑可追溯至公元600年到公元800年,是1929年从伯利兹的普西拉运送到大英博物馆的。石碑上的文字还没有被完全破译,这种情况对玛雅文字来说并不罕见。

古登堡印刷的“教皇赎罪券”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大英图书馆委员会)

欧洲第一部完整的印刷书籍是德国印刷商古登堡1455年在德国美因茨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古登堡圣经》。古登堡是发明第一部活字印刷机的欧洲人。在此之前,欧洲的书籍都是手抄本。这次展览展出了古登堡为教皇尼古拉斯五世印刷的一张教皇赎罪券。

卡克斯顿是第一个印刷英文书的人。(大英图书馆委员会)

到1480年,欧洲各地都有了活字印刷机,知识传播因此加快,意义非常重大。1477年前后,卡克斯顿在伦敦用印刷机印刷了乔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这是在英格兰印刷的第一本主要书籍。人们认为这本书一共印刷了大约600册,全世界现存在世的有38册,大部分不完整。大英图书馆收藏的这本是仍保持完整的极少数珍本之一。

1905年反对第一次孟加拉分割的请愿书,是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政府决策的反抗。(大英图书馆委员会)

这是一件大型展品,有6万多个签名。当时英国殖民政府提议按照宗教将孟加拉一分为二,这种“分而治之”政策实行后引发了强烈的愤怒和动荡,以致英国政府不得不在1911年取消该政策。签名有用英语的,也有用孟加拉语的,无论哪种语言和文字,只要是签名者最习惯使用的即可。

“双鸽牌”打字机没有键盘:用户选择一个字,按控制杆上墨打字,然后再将控制杆复位。(大英图书馆委员会)

中国的“双鸽”打字机(双鸽是品牌名,大英图书馆收藏的这台打字机生产于1975年的中国上海——本网注)是一台令人惊叹的设备,有着迷人的历史。这台打字机有一个字盘,上面有2418个根据结构相似性和使用频率排列的活动铅字。如果这还不够,打字机还有两个备用字盒,每个字盒有1716个字。每分钟20字的打字速度被认为还不错。

许多语言的字母据信都来自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字,如这块乌鲁克泥板文书。(大英博物馆理事会)

数字化的加强是不可避免的,但手写文字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消失。法国籍的突尼斯街头艺术家锡德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一幅涂鸦作品,将传统阿拉伯美的概念和书写艺术形式与涂鸦和街头艺术相结合。作品引用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墓志铭:“我像你一样活着。”尽管大英图书馆的读者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处理印刷和数字文稿上,但这种古老的书写艺术似乎依然存在,并且势头良好。

(2019-05-23 00:18:01)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