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半天下”,伊朗“世遗”各放光彩

DSCN4300_副本.jpg

▲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

与设拉子的地位相对应,伊斯法罕则成为伊朗伊斯兰文明的中心。16世纪末,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在取得对乌兹别克人的胜利后,从加兹温迁都至伊斯法罕,并对新都进行大规模扩建。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商人、工匠、艺术家聚集于此,伊斯法罕在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伊朗的商业、手工业、艺术中心,曾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誉。

伊斯法罕汇集了宫殿、桥梁等伊斯兰风格明显的文化景观。四十柱宫巨幅壁画和拱顶绘画描绘了《列王纪》中的著名场景,坐落在扎因代河上的三十三孔桥可供行人和马车双向分行。而市内最有名的,莫过于1979年和2012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伊玛目广场和伊斯法罕大清真寺。后者始建于8世纪,在11世纪的塞尔柱王朝时期形成区别于阿拉伯清真寺的风格,后经多个王朝扩建,成为伊斯法罕最古老、最壮观的清真寺。

DSC_0774_副本.jpg

▲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西侧的奥利·高普宫

伊玛目广场由阿巴斯一世修建,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原名为“世界映画广场”,后改名为国王广场,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更名为伊玛目广场。一起改名的还有位于广场南侧的伊玛目清真寺,是伊朗在建筑、木雕、釉砖工程上壮丽精美的典范,与之遥遥相对的,是广场北端的商队驿站和巴扎集市。广场原设计为马球场,现在还能看到门柱,登上广场西侧中间的奥利·高普宫,可以俯瞰整个广场、观赏马球比赛。广场四周是一家接一家的商铺,西侧长廊连通的小巷里是一家家手工艺品作坊,不断传出铜器敲打声。

作为中世纪伊斯兰建筑元素的大集合,建于16世纪初至18世纪后期、位于阿尔达比勒的谢赫萨菲?丁圣殿与哈内加建筑群拥有精美的外观与内饰,且集诸多功能于一身,包括1个图书馆、1所清真寺、1所学校、1个地下蓄水池、1所医院、1个糕饼店、几个大型陵墓和一些厨房。

伊朗的世界文化遗产不止波斯和伊斯兰风格。在伊朗西北部的东、西阿塞拜疆两省内,亚美尼亚人的圣萨迪厄斯修道院、圣斯特帕诺斯修道院、圣玛丽教堂三个基督教堂作为集合,于2008年载入遗产名录。位于伊朗北部古莱斯坦省内的高布斯拱顶尖塔,则代表了神秘主义风格,这个建于10世纪的建筑连同地基高达7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全部用砖建成的塔。

DSC_4377_副本.jpg

▲伊朗克尔曼省内修缮中的巴姆城堡,在2003年地震中被部分损毁

除了人文建筑,大不里士巴扎、雅兹德老城,以及马赞德兰省、法尔斯省、克尔曼省等多省内具有波斯风格的伊朗花园,作为人文空间被载入遗产名录。位于胡泽斯坦省的舒什塔尔水利系统、在多省皆有分布的波斯坎儿井,两处水利工程因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开创性、因地制宜的技术,同样被收录。

地处伊朗中部半沙漠地区的梅满德拥有大约8000年至1.2万年的历史,当地居民在软岩上开凿的窑洞在干旱的半沙漠地区非常罕见。居民冬季住在窑洞里,春秋两季住在山区临时定居点里,这样的文化景观呈现了一套独特的游牧系统——为适应人的生活,并非根据水草而迁移。

伊朗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2处文化遗产代表了伊朗不同时期、不同文明、不同领域的灿烂历史,是多民族智慧的结晶、多文化融合的成就。此外,伊朗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包括54处遗产的建议名录。文明遗迹绝不能因政治被毁灭。

作者:孙华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