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文物保护专家赵强,听他讲述抢险加固缅甸佛塔

【环球时报赴缅甸特派记者 薛小乐】中国国家主席访缅期间,两国领导人共同启动2020年为“中缅文化旅游年”,两国将进一步加强社会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据了解,在2016年蒲甘地震中受损的他冰瑜佛塔正式修复工作将在今年启动,这是目前中国在海外实施的最大规模文物保护援助项目。《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中方专家组组长、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听他讲述中国文物专家团队如何援助缅甸完成他冰瑜佛塔临时抢险加固支护工作。

2016年8月,亚洲三大佛教遗址之一的缅甸蒲甘发生6.8级地震,423座佛塔受损,他冰瑜佛塔的上部主体结构也遭到严重损坏。2017年5月,中缅签署关于开展蒲甘古迹震后修复和保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8年9月22日,在他冰瑜佛塔,中国援助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换文签字仪式举行。

赵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选择他冰瑜佛塔主要有两个原因。2019年7月10日,蒲甘佛塔及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他冰瑜佛塔修建于1144年,层高66米,是蒲甘最高的佛塔,是礼佛圣地、网红打卡的旅游胜地,以它为代表的蒲甘佛塔见证了佛教在缅甸的传播以及蒲甘王朝的兴衰。第二个原因是调查发现他冰瑜佛塔损毁严重,亟需开展保护修复。

2019年4月22日至6月12日,赵强率队完成他冰瑜佛塔的临时抢险和加固支护任务。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团队到达蒲甘后发现,他冰瑜佛塔三层以上结构部分受损严重,砖体疏松,裂缝宽度很大,有的地方3至4厘米,有的地方达到5厘米,如果再遭遇同样规模的地震,后果不堪设想。最大的挑战则是如何从外部发现“内伤”并修复,这必须动用无人机航测、三维扫描、建模计算、动力结构分析、沉降观测等。当然,还要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对外观风貌最小干预等理念。

除了技术上的挑战,缅甸高温湿热、蚊虫叮咬、基础设施薄弱等都带来很大困扰。赵强说,当时室外台阶的温度是63摄氏度,墙面温度44度,气温42度,湿度是80%,工人们要人拉肩扛将100多吨的钢管抬到60多米的高度。在缅甸,进入寺庙佛塔都不能穿鞋,那种高温环境下,光脚站立工作如同炼狱,中方人员的双脚被烫出血泡、皮肤被紫外线灼伤都是常事。当地物流跟不上,一些急需的建筑材料很缺乏,甚至小钉子、小工具都要从国内运来。此外,根据缅方要求,施工期间也要满足游客日常参观的需要,如何做好平衡让团队伤透脑筋,也促使中方更加高标准严要求、开放地施工。

中方人员赤脚在塔内施工现场商讨方案。(赵强供图)

塔外工作场景。(赵强供图)

赵强表示,缅甸宗教事务和文化部部长昂哥曾对他说,蒲甘地震后,缅方曾邀美、日、德、韩、印、中等国专家开会讨论修复他冰瑜佛塔事宜,其他国家代表面对技术难度大、工程量大、资金量大等困难均予以婉拒,最后中方承接下了任务。在前期商量工作方案时,缅方曾对中方在雨季到来之前用3个月时间完成任务表示深度怀疑,但最终“中方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缅甸总统温敏看望中国团队。(赵强供图)

赵强说,能够快速、高质量完成工作,是因为背后有中国驻缅大使馆、中资企业的强力支持,130多吨的建筑工具、材料在很短时间内运抵现场,工人们加班加点任劳任怨。赵强说,从勘察算起,整个维修工程可能会持续9年。蒲甘佛塔在缅甸民众乃至东南亚佛教徒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修复他冰瑜佛塔是促进文明对话和民心相通的良好契机。中方计划培训蒲甘的文物保护人员,有条件的话,还会邀请缅方骨干人员到陕西学习、深造,让他们深切感受中方的“胞波”情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