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也是重塑卫生习惯的契机

战“疫”当前,有人倡议,无论是外出就餐,还是在家吃饭,都应当使用公筷公勺。这一倡议得到网友们的广泛认同,还有人认为应当更进一步,直接来个分餐制。

众所周知,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和接触进行传播。我们对合餐习以为常,但筷来箸往着实为病菌扩散大开方便之门。此前有数据显示,将近一半中国人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呈阳性,许多人未曾注意。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人们的防控意识、清洁意识空前提高。此番对普遍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非但不是小题大做,而且还有利于从源头掐断疾病传播的一大通道。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有人将公共场所的痰迹进行化验检查,发现有4%~6%的痰中带有结核菌;还有科普贴提到,一个手指头上约有10万个细菌,日常防护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这些年,包括使用公筷公勺在内,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一再呼吁大众养成科学健康的卫生习惯,但始终效果不彰。“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这次疫情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对个人卫生习惯进行一次重塑。

破形式易,变人心难。一项日常习惯的背后,往往是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漫长延续。就拿吃饭来说,围桌合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如今突然要改起来,多少会有些不适。再如裸打喷嚏一直颇为常见,现在突然提倡用纸巾擦拭可能有人觉得有点矫情。但时代进步了,健康理念升级了,我们的卫生习惯自然要随之更新。这非但不会让人变得生分,反而凸显了对别人的尊重。根据一项心理学实验,习惯的养成其实并不难,只需要20多天有意识的重复。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每个人都主动在意识层面除旧布新,健康文明的卫生习惯便能在日拱一卒中成于自觉。

重塑卫生习惯,依赖于每个人的自律,也少不了外部的制约。很多时候,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例如,谁都讨厌打喷嚏不捂口鼻的人,但自己打时总有理由;谁都讨厌随地吐痰的人,但自己吐时就情有可原。对于人性的惰性,需要强有力的外部约束。邻国日本在1948年就出台了《轻犯罪法》,将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通通列为“轻犯罪”,对应着罚款、拘留或二者同处的处罚。我们不妨以此作为参考,再结合具体情况予以本土化。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古老的家训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战“疫”的过程也是一堂公共卫生科普课,让我们从己做起,将卫生纳入“家训”之列,重塑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程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