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她九死一生守护了一辈子,全捐了

日期: 来源:玖愿收集编辑:文物

1937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子夜时分。

苏州城内的大部分居民,都已经在月色的陪伴下进入了梦乡。

然而,一条名叫南石子街的小巷内,一个年轻的女人和四个男人,正在进行一项秘密行动。

在女人的指挥下,四个男人将一间屋子正中的方砖地面撬开,露出下面的土地,又挖了一个一人多深的土坑。

他们把装有两尊巨大青铜鼎的木箱子放入坑中,几个人将方砖按原样铺好,又摆上一张八仙桌掩人耳目,处理好挖出的泥土后,不留下一点痕迹,这才匆匆撤退。

领头的年轻女人望着天上的明月,不断祈祷:希望这样,能够使我潘家收藏的大克鼎、大盂鼎免于被日寇掠夺的命运……

1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切还得回到清朝末年。

那年,京城出了个大新闻:

著名收藏家潘祖荫集齐了西周时期两件最大的青铜器——一件叫大盂鼎,一件叫大克鼎。

大盂鼎,高102.1厘米,重153.5公斤,是西周周康王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最大的一件铭文铜鼎。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典范。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盂鼎

大克鼎

世说“海内三宝,潘有其二”,这“三宝”说的是清末挖掘出的三件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潘指的就是潘祖荫。

苏州潘氏在清代就是世家望族,潘家的先人从乾隆时期开始收集古玩。到潘祖荫这一代,一共延续了将近200年,潘家建有“滂喜斋”专藏珍本书籍和“攀古楼”专藏青铜器。

攀古楼

潘祖荫和潘祖年两兄弟相继去世,曾经的名门望族却人丁逐渐凋零,守护大克鼎的重任,最终落在一位年轻女子的肩上,也就是潘祖年的孙媳妇潘达于。

潘达于,原姓丁,18岁时嫁入潘家,婚后3个月丈夫潘承镜去世。

年轻时候的潘达于

当时潘家有重宝可谓路人皆知,而那两尊宝鼎更是诸多海内外收藏人士所梦寐以求的。

这下家中没了成年男丁之后,觊觎宝物的人便开始蠢蠢欲动。

当时年仅20岁的潘达于,每天的日常“事务”,就应付那些觊觎大鼎的众多文物贩子、中外收藏家等。

清末权臣两江总督端方,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鼎为己有,几次三番找到潘家,均为所拒。

端方

端方收藏的文物多是他仗势欺人巧取豪夺而来的,前面提到的“海内三宝”之一的毛公鼎(现存于台北故宫),就被端方从收藏者陈孝笙那里骗得。

毛公鼎

直至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部下刺杀,潘家的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

一位酷爱中国青铜器的美国人,漂洋过海,一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巨资外加一幢洋楼来换两个大鼎,被潘达于一口回绝。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国民党在苏州盖了一栋楼,说要搞个展览,让潘家把两个鼎拿过来展出,潘达于心中很清楚,一旦大鼎到了展览会上,必定有去无回,便婉言谢绝了政府的邀请。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上海滩燃起战火,苏州也危在旦夕。

潘祖荫故居,位于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南石子街5-10号

大盂、大克二鼎体型巨大,在避难途中,不可能将它们带在身边看护,但如果只是将大鼎锁在家中的话,一旦苏州沦陷,二鼎一定会落入日军的魔爪之中。

万般无奈之下,潘达于想出了将它们埋藏在地下的主意。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深夜埋鼎的那一幕。

2

参与埋鼎的五个人,都是忠诚可靠之人。

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出逃避乱,日本兵七次闯进潘家,掳走的财物无数,可是他们把潘家翻了个底朝天,硬是没找着这两件华夏瑰宝。

由于潘氏后人的机智勇敢,知情人的严守秘密,日寇夺宝不着,国宝才逃过一劫。在抗日战争期间,潘家收藏大克鼎、大盂鼎的故事,似乎变成了一个传说。

1944年,由于木箱已在地下埋藏7年,木料腐烂,旧宅地面突然塌陷。当时苏州仍被日伪政权占据,潘达于急忙让人将大鼎挖出,放在后厢房,把破衣服、烂鞋子、空瓶子堆在上面,即使有人走过,看到这个地方破破烂烂的,也不会去注意它。

就这样费劲千幸万苦,和各种势力斗智斗勇,潘达于保护着潘家的文物和这两个华夏大鼎,躲过了中国文物们最艰难的日子。

3

直到,1951年,上海华东军政委文化部收到了这样一封信:

“……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所得克保永久,近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正积极筹办大规模之博物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发扬新爱国主义教育……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祈拟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群众之观瞻及研究……”

信的落款为“潘达于谨启”。

潘达于写给当时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的信

原来,抗日战争后,潘达于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社会的巨大不同,毅然决定将大克鼎、大盂鼎以及潘氏收藏的其余珍贵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

潘达于捐赠的大克、大盂二鼎

已经神秘失踪了60多年的两个宝鼎再次现身,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喜出望外,并颁发褒奖状和20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奖金。后来,潘达于将这笔奖金全部捐出,支援抗美援朝。

而捐献文物时,潘家已并不宽裕,而且当时并没有限制文物交易的法律,这些宝贝随便一件卖出去,都够支撑潘家富贵的生活世世代代。

在捐出大盂鼎、大克鼎之后,1956年,她向国家捐献字画99件,1957年、1959年又分别捐献出字画150件、161件……之后,她把潘家所有珍贵藏宝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入馆珍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和其他120多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从此,两件国之重宝各镇一方,遥相呼应。

守了一辈子的东西都交给国家了,她心里还是惦记。每次去上海,总悄悄去博物馆看看。

1980年2月,潘达于带曾孙在上海博物馆观看大克鼎

有一次小孙子问她:奶奶,咱们家的东西,为什么不放到家里,要搬到这儿来啊?

她淡然地回答说:放到这里好,第一,很安全,博物馆保管得好好的;第二,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2004年,在她100岁生日那天,上海博物馆为她专门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展览。

100岁的潘达于,被女儿从轮椅上搀扶起来,围着展台转了一圈又一圈,用苏州话说着:

“真的一点儿也没变,实在太好了!我为它们寻到了好人家。”

2004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

中国每一个千年文物有其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文化瑰宝只有置之博物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延续文化,再次绽放光彩。

大克鼎、大盂鼎,是西周的礼制的印证,是中华礼仪之邦的起源,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器物,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见证。

晚年的潘达于

大鼎的守护,靠的是潘家,而更多国之重器的守护,靠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2007年8月,潘达于走完了102载的传奇人生。岁月匆匆,往事如烟,潘达于对民族文化的拳拳之心将和大盂鼎、大克鼎一起,在后人的一次次目视下,依旧生动、隽永……

相关阅读

  • 2022浙江革命文物青年说短视频大赛获奖名单公布

  • 革命文物传根脉,青春接力再出发。为进一步挖掘、整理散落在浙江各地的革命文物资源,引导青年群体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共青团浙江省委主办,浙
  • 文物取名有讲究 听听专家怎么说

  • 近期,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顶尊跪坐人像与8号“祭祀坑”大神兽拼合而成的全新合体文物引来高度关注,在“脑洞大开”的网友们眼里,这件未命名文物既复杂又特别,于是如同“豌豆
  • “国宝”跨年上新,再叙流动的文明故事

  •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上新9件文物,用精巧叙事、新颖视听带观众跨越时空,共赴一场奇妙的文物之旅、文明之约。
    作者:西亚“叮,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20
  • 吴建宏:弘扬抗战文化和平文化是毕生的追求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是省政协委员,他从事文博行业30多年,将收集抗战文物,挖掘抗战精神,弘扬和平文化当作毕生追求。在他的努力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

热门文章

  • 三国真相:赵云其实不算是蜀国的五虎上将!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
  • 来了解一下8个常见的日本姓氏背后的涵义吧!

  • 姓氏在日本文化里是十分独特而有趣的一部分。你知道日本常见的大众姓氏其实是19世纪后期才陆续出现的吗?另外这些姓氏的背后都透露出日本文化中宗教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如果

最新文章

  • 降本增量,光伏雄起

  • 1月6日,沪指盘中冲高回落,随后探底回升,沪指日线开年五连阳;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表现相对强。盘面上看,汽车、化工、煤炭、有色、电力、钢铁、半导体等板块走强,POE胶膜、HJT电
  • 温暖守护|阳曲 “爱心防疫包”送上门!

  • 阳曲县委县政府为该县2828名65岁以上老人(重点红标人群),发放装有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咳特灵胶囊、预防新冠代饮茶、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抗原试剂盒、新冠病毒感染个人防
  • 之江潮丨返乡潮来了,请守护好村里的老人

  • 春运大幕开启,返乡潮临近。作为保健康、防重症的重点人群,农村老人的安全让人挂念。农村老人的新冠病毒感染现状如何?他们发热时能及时拿到退烧药吗?浙江为60岁以上老年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