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时期清朝和缅甸打过一仗,清朝赢了面子却输了实力

缅甸曾是明朝控制的领土之一,后来逐渐脱离成国。明英宗正统年间以后,由于明朝在北部边境被瓦剌重创(土木堡之变),再也无力管理遥远的西南地区,只能任由缅甸发展壮大。明朝灭亡后,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被缅甸东吁王朝扣押。1659年,吴三桂率领清军进入缅甸,向缅甸国王索要南明永历皇帝。从那以后,清朝虽然从缅甸撤军,但也断绝了与缅甸的官方来往。直到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爆发。

从1762年(乾隆年间)开始,缅甸的贡榜王朝不断入侵到清朝云南境内,大肆掠夺清朝的财富和粮食。乾隆皇帝最初并不愿意出兵缅甸,他认为西南地区路途遥远,劳师远征只会得不偿失。后来,他查阅《明史·地理志》发现缅甸曾是明朝的领土,就想通过武力平定缅甸。志大才疏的乾隆皇帝对于缅甸的国内形势一无所知,一开始他只是认为缅甸不足为虑,传令让云贵总督刘藻赶快出兵消灭缅甸就可。

云贵总督刘藻只是一介文人,他对缅甸军队的进攻无能为力、屡战屡败,而且谎报军情,最终被乾隆治罪,自刎而死。清军四次更换主帅,多次出击缅甸,均没有改变清朝的被动局面。刘藻后面的第一任云贵总督杨应琚因为兵败被朝廷处死;第二任云贵总督杨宁也因为兵败被撤职;第三任云贵总督明瑞进攻缅甸失败,身负重伤,自缢而死。直到这时,乾隆皇帝才意识到缅甸并非弱国,需要正视其实力。在清朝与缅甸的4次战争中,清军意外发现缅甸军队的火器技术远高于国内,而且他们善于利用雨林伏击满洲的骑兵。

缅甸军队知道八旗军善于野战,往往躲在林中用火枪伏击清军,从而造成巨大杀伤。

1769年,乾隆皇帝派遣傅恒、阿桂率领3万清军再次进攻缅甸(第四次清缅战争爆发)。清军水陆并进,步步为营,才稍微改变了以往的颓势。虽然清军的主力一直推进到缅甸中北部,但是奈何缅甸军队火器优良更兼军队数量众多,因此陷入僵持。清军毕竟因为远道而来的关系,导致将帅水土不服,士兵减员严重;缅甸军队亦遭到严重损失,不愿意继续再与清朝作战。双方的主帅最终都同意了议和,私下缔结条约,各自退兵。

清缅战争虽然是缅甸挑起的,但是清朝凭借国力雄厚,所以占据着主动进攻的位置;缅甸军队虽然骁勇善战,但毕竟自身的国力渐渐不支,所以最终选择了妥协。如果就战争结果而言,是清朝自己败了。清朝虽然用武力维持了名存实亡的藩国朝贡体系,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征服缅甸的效果。

前后4次清缅战争暴露了清军的真实作战能力:善于野战,弱于攻坚。

全盛时期的大清王朝竟然遭到缅甸的重创,损兵折将不说,实际一无所得,直到18年后乾隆才得到缅甸王朝的一张所谓称臣纳贡的表。在清甸战争中,清朝耗费了白银约一千万两、折损将士无数,其中不乏有名臣猛将,多位封疆大吏直接或者间接地因为这次战争而去世。就连第四次战争中的清军主帅傅恒本人也因为远征缅甸,水土不服而染病卧床,回国不久就猝死了。

另外,清军的劣势也在战争中充分暴露了出来,诸如战术僵硬、火器落后、军队腐朽等问题无一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由于清朝最终在“赢得面子”的条件下宣布自己获胜,使得乾隆皇帝本人更加骄傲,反而加速了乾隆晚期的腐败统治。其实,如果清朝能够在乾隆时期进行一场类似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那样的军事变革,那么到了后来的鸦片战争时清军可能不会这么被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