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旅游业始兴于东周,学学古人如何旅游的

旅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古代即已存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旅行活动的兴起同样也居于世界前列,早在公元前22世纪就有了。史书记载,舜帝曾南巡至苍梧,一路游览了许多山川河流。再就是大禹,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游览了大好河山。之后,就是周穆王,他曾八驾西行,直到瑶池见到西王母。还有春秋战国时的老子和孔子,老子传道骑青牛西去,孔子讲学周游列国。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唐时玄奘取经到印度,明时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非海岸,还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游记。

但人们对旅行有深入认识是在殷周,而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则是在东周,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有关。早在殷周之际,人们已经开始注意旅行的类别,殷人和周人习惯用“旅”字,专指当时最活跃的一种旅行——商旅。《易经》中专讲行商客贾的一卦叫作“旅”卦。“旅”字之所以用于商旅,一是“旅”本来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旅”常被古人假借为“庐”,与“庐”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当时商业旅游的专称。东周时期,旅行分类更加清楚,东周人除了沿用殷周以来的说法,以“旅”称商旅,以“征”称军旅,以“归”称婚旅,以“巡”称天子之旅,以“迁”称迁徙之旅,特别是他们用“旅”字为中国旅游史引进了现代“旅游”的概念。

“游”的字义是浮行于水中,指人能像鱼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泳之游之”(《诗经·邶风·谷风》),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当时人们把那些随心所欲,“优哉游哉”(《史记.孔子世家》:“优哉游哉,维以卒岁”)的旅行活动,如游猎、游览、游学等概称为“游”。“游”的提出,说明东周人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旅游范畴,能够把旅游与商旅、聘旅级行役(礼节性外交和长途公差)等功利性的旅游区别开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旅游从此进入了自觉的认识阶段。

有关“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六朝,齐梁时著名政治家、诗人沈约《悲哉行》中有云:“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用以专指个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览、游乐为主的旅行,以此区别于其他种种功利性的旅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