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晚年不断被乾隆责罚问罪,但仍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是雍正既位前重要的谋士,在雍正当了皇帝之后也是雍正很重要的帮手,很多的重要文稿都是张廷玉所写的,其中包括了有名的《大意觉迷录》,所以因为这些因素张廷玉本人在雍正大渐之日,跟鄂尔泰两个人都被受作顾命大臣,遗命要配享太庙。这是很难的恩遇,只要看一下,后来的汉大臣中连曾国藩都没有能够配享太庙就可知道此事有多难的。

不过乾隆对张廷玉的印像并不好,大概是认为雍正很多不得人心的政策有很多都是接受张廷玉的建议所致,不过张廷玉也不见得认为乾隆有多了不起,因为张廷玉大概认为乾隆如果没有自已,那当得到皇帝。

再加上是三朝元老,对很多乾隆推翻前朝所作所为的方法一定也很不高兴,难免有时候会给乾隆脸色看看,但是他是顾命大臣,光是给皇帝脸色,乾隆也不能对他如何,但是在乾隆七年就借口说廷玉年逾七十,命不必向早入朝,遇炎蒸风雨亦不必进入,希望眼不见为净。

不过这样处了大概几年,到了乾隆十三年张廷玉要求要修仕回乡,张是安徽桐城人,家乡中的读书人很多,但是乾隆怕张廷玉回去之后将雍正的秘密给透露,所以用了很多理由不准他回去,到了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乾隆看他归心似箭,所以说强留转似不强,而去之一字实又不忍出口,但是在这些往来回返的文件中藏了很多的机关,乾隆说座右鼎彝古器,尚缺久陈儿席,何况庙堂元老,谊切股肱,此中的机关就是如果张真的求去,就是对皇帝薄情。当然张廷玉计不及此,马上就说要回去,还要在此时以定的乾隆十六年的南巡中请得暂时阙廷,于后年江宁迎驾。

归田一事到此就算了,但是更重要的配享太庙一事,还正方兴未艾之中,因为乾隆曾说过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所以张廷玉为此上朝免冠碰头求乾隆准他配享太庙,乾隆至此勉勉强强的答应他,但是写了一首口气相当差的诗赐给张廷玉,这首诗的口气在下半首是这样说的: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催碑,吾非尧舜谁昊契,汗简评论且听伊,前面一句是说用刘伯温的例子准他归田配享,但是第二句就很不好了,是说唐太宗本来替魏征写了墓碑又取消,对张廷玉配享太庙一事,乾隆也有可能这样做。最后两句则是说他不是尧舜,所以张廷玉说之,他就姑且听之。这样的语气已经很不好了,但是张廷玉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真的想倚老卖老还是怎么的,居然只派他儿子入宫叩谢。

这下给乾隆找到借口了,要军机处下旨叫张廷玉明白回奏此事,明白回奏是个很糟糕的一个批奏,因为如果一句话讲不清楚就是违旨,那时候问题就大了。为此张廷玉特别在第二天进宫回奏,这下给乾隆一个很好作文章的借口。清朝上奏折被回批叫当事人明白回奏的都是很不太好的事情,除非回奏的达情达理,不然很容易被皇帝找茬,那就算是原来是小事,很容易变成大事,因为讲的不明白,那不是违旨,那问题就大了,再下来运气好的只是交吏部议处,运气不好就是革职交刑部问罪了。张廷玉虽然不会交部,但是这样就很没有面子,再加上乾隆此时对张廷玉的态度一定是很不满的,所以张的学生汪由敦正好在军机处值班,一定将乾隆的态度跟自已的老师报告,第二天张廷玉就自已一早上朝跟乾隆明白回奏去了,没想到不去还好,去了反而授人一个把柄,乾隆为此事特地亲自写了一篇上谕教训张廷玉,此篇上谕很长。

上谕中的重点是今天可以来,那为什么昨天不来,可见不是不能来是不想来,并且跟张廷玉解释说乾隆用刘伯温的例子来准他配享太庙,问张廷玉扪心自问是不是功可比刘伯温呢?这里的真的要佩服乾隆的笔工,真的是左转右转都是他的话,理由真是长篇大论。

张廷玉当然说他没有得到任何的信息,乾隆就又写了篇的上谕痛责张廷玉一番。

张廷玉在雍正的时候好像相当的政治天才,但是到了乾隆时代,不知他是倚老卖老还是怎么的,到了这种地步还在跟皇帝争就显的太不上道了,想来是张廷玉不太了解乾隆对他的看法如何,张廷玉大概认为你们父子两人的天下要不是有我那会有今天,但是乾隆可不这么想,由于大部份雍正的上谕都是张廷玉写的,乾隆对这些上谕有很多都不怎么认同,比方说对《大义觉迷录》的处理方法还有其他很多的事情,在乾隆认为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张廷玉不过是唯命是从一奴才而已,既非犯言直谏的正人君子,亦非正色立朝的大臣,所以是从心底轻视其人。张廷玉不料及此,所以行停常常动乖上意。

下一年因为皇长子定亲王的丧事,张廷玉初祭普过,他就想要动身,没想到这样又被乾隆找到借口又把张廷玉骂一顿,这一次乾隆一次要把张廷玉给解决了,不要再拖泥带水零割张廷玉了,发了一个上谕。乾隆在这个上谕中说股肱心腹视之,逾于常格之恩。这话好像跟他前面讲的话不同调,但是跟他后面的话连在一起就是暗示张廷玉我老爸需要你,我可不需要你,我只是看我老爸的面子上重用你,你别给脸不要脸。上谕中更严重的是说张廷玉信不及朕,也就说你信不过我,我也信不过你,张廷玉应该有所了解,但是一再忽略,是不是想所挟持?恶感渐深,最后面发下一张配享太庙的个臣清单,问张廷玉他够不够资格跟这些人一起同列太庙,并说回奏日,命大学士九卿等定议具奏。

到此张廷玉大梦方醒,知道这下大糟特糟,求容反辱之了,在不上奏请罪,家门都会有祸,于是具疏请罪,最后廷臣具议,以张廷玉种种负恩,应革去大学士。乾隆到此是占了全面的上风,也就可免了,所以就饶了张廷玉,张廷玉在乾隆十五年休致回桐城养老。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在家中苟活了五年,最终病死。消息传到京城,乾隆帝做出眷恋老臣的姿态,宣布宽恕张廷玉的一切过失,仍命他配享太庙,抚恤如常,谥文和。

所以了,这种风光是如许多网友所说的是清朝风光第一人,但是这样的风光要是我的话还不如不要。光是后面被乾隆修理到颜面无光要用跪的求,还要看乾隆脸色的这样进去太庙,这未免也太窝囊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