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三条腿的食器,鼎和鬲有什么区别?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跟他说,你只要占了西川,就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鼎足之势。

你肯定也经常听说三国时期是“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原来,鼎这种东西出现得可太早了,原始人煮肉,没有炉子,就用三根树枝架在一起,把锅挂在上面,架起火来烧。

可是这样太麻烦,人们想:咦,如果这三根树枝能和锅长在一起,就好啦!于是,人们就发明了鼎。鼎就是上面一口锅,锅下面长出三条腿来。

需要做饭的时候,把肉啊菜啊往鼎里一扔,下面烧火,就可以啦。

这种鼎可以做得很大,也可以做得很小。小的鼎和一只饭碗差不多大,可以装在口袋里,只能烧一个人的饭,烧完了端起鼎就吃了。

大的鼎可就大得很啦,有一种鼎叫“函牛之鼎”,意思是可以把一头牛整个扔进去炖,你想想该有多大?比我们今天所有的锅都大得多。

这种函牛之鼎因为太大了,所以还用作刑具。如果有人犯了罪,国君一生气,就把鼎里烧上开水,把他扔到鼎里活活煮死,这个刑罚叫“烹杀”。

大多数鼎都是三条腿的,也有四条腿的鼎,但那是很少见的。因为三角形的东西是最稳定的,这叫“三角形稳定性”。比如照相机的三脚架,自行车架子,都是三角形的。所以三个差不多的国家互相打仗,谁也治不了谁,在一段时间内,就形成一个稳定的局面,所以叫三足鼎立。

不过,如果想更省柴火,就要用到另一种东西,叫鬲。

鬲和鼎长得差不多,也有三条腿,不过呢,鼎的三条腿是实心的,很细。而鬲的三条腿是空心的,很粗,就像三个扎着口的塑料袋一样。看上去特别笨。

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形状呢?原来鼎虽然好看,但是三条腿中间是空的,柴火一烧起来,很多热量从三条腿之间跑了。

而鬲就没有这个问题,鬲的腿是空的,也可以盛水,烧火的时候,可以连腿里的水一起烧,这样,受热的面积更大,也更省柴,煮起饭来也更快。

所以,古人平常煮东西用鬲,到祭祀或者请客吃饭的时候,用鼎。

鬲用来煮大块的肉是最好不过的了,不过也有毛病,就是煮粥不方便,你想,三条空的腿里全都是死角,米粒沉底之后,可就很难捞出来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