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故事让人醉

博山——这个位于鲁中山区的千年古城,不仅以历史底蕴丰厚著称,不仅以陶瓷琉璃出类拔萃而闻名,更 以数不胜数的故事传说让人称道。她像一块具有超强向心力的磁石,吸纳召唤着她的子民;她像一个舍得给与、舍得付出、舍得奉献的母亲,把源于她的故事传说化作一缕缕阳光,一丝丝雨露,一份份养料,沐浴了人们,润泽了人们,滋养了人们。于是乎!她的人民和所有关心她,敬仰她,爱恋她的人士,倾听着她的故事,感到满足了,愉悦了,陶醉了,便油然升起一种痴爱她的情愫了! 于是乎,古老的博山城愈发显得清明靓丽了,愈发显得朝气蓬勃了,愈发显得活灵活现了!于是乎!妖娆的博山,美丽的家乡就敞开胸怀,等待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们,等待与人们倾心交流的一瞬了。好了,不再赘言,请看下面两则故事, 亲身感受一下博山的不凡吧。

故事一、“大力士”石老兰

话说古时,一个游方道士云游至博山东北方的安上村,老道能掐会算,会阴阳八卦,懂五行之术。他看到安上村钟灵毓秀欣喜不已,于是登上北山顶放目远望,果然看到安上村的一座山上有祥瑞之气萦绕,他掐指一算,断定安上村不久就会出一个甚至几十个超凡的大力士。

果然,时间不长,一家姓石的老夫妻老来得子,此子与常人有异,骨架大,嗓音大,饭量更大,因为是老来得子,所以取名叫“石老兰”。

光阴似箭,目月如梭,转眼间石老兰已长到十五六岁了,虽只有十五六岁,却已长成一副成年人的大骨架。他身高两米多,据老辈人传说,石老兰能一跨腿坐在别人家的屋檐和墙头上休息。他天生神力,力大无穷,帮父亲干活用的工具都是特制的。筐子、镢头、锄头都比平常的家什大好几倍,推东西的车子也是很大很结实的一种。这些工具别说让人用了,就是看一眼也觉得眼晕,可石老兰却运用自如,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传说有一年,秋收之后,正是农闲时节,石老兰和邻舍家的五六个同伴到西河村去看戏,上西河必须翻过东山才行。从家里走时已近黄昏,当走到西河时天就黑了,戏刚要开场。他们找好地方只好站着看戏。这时却听到“扑通扑通”两声闷响,从石老兰胳肢窝里掉下两个碌碡,同伴们被吓了一跳,人们没注意到他从哪弄了两个碌碡,一问才知道,他是从东山上一个闲置的场园里趁大家不注意时搬的,要当看戏的座位。你瞧这石老兰,他到底有多少劲呀,从东山到西河也有七八里山路啊。

俗话说:“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就在石老兰二十五六岁正是长力气能吃饭的时候,他的父母却相继去世,孤独一身的石老兰生活无着,陷入困境,从此,他只好靠打短工干零活维持生计。石老兰饭量忒大了,他吃一顿饭能顶八九个人吃一天的,一般人家根本管不起他。

那时候,村里的邻舍百家有红公事他帮助抬轿,有白公事他帮着背棺,有打墙盖屋的就帮人家推石头、和泥。他有个怪脾气,干完活从不要工钱,只让主人家管他吃顿饱饭。据说他吃上一顿饭好几天才能再吃上另一顿。

为了糊口,石老兰经常上渭头河的大瓮厂干活,久而久之,瓮厂的掌柜听说石老兰天生神力,就想亲眼见识见识。有一天歇工后,瓮厂的掌柜在厂里闲逛,正好石老兰也和几个伙计在厂子的一个角落里聊天,掌柜的突发奇想,踱到石老兰身边指着场子里的一堆碳说:“老兰,听说你很有劲,今天你要是一次把那堆碳挑起来,碳就归你了,你看咋样?”

“行行,行。” 石老兰二话没说,赶紧到场里找来两个特号大瓮,拾掇停当,把碳都装起来,正好装了满满两大瓮,都冒了尖了,石老兰紧紧腰带一哈腰就挑了起来,他挑着碳在场子里来回走了五六趟,掌柜的一看真是服了,石老兰也没歇肩挑着碳就出了门,顺着矾场、万山这条路把碳挑回了家。回家后石老兰把碳送给了邻舍家,邻舍家管他吃了三顿饭。

从那以后,石老兰一回能挑千斤碳的事就传开了。

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大力士石老兰的名字传开后,一些江湖人也想见识见识,他们转弯抹角总想找石老兰比试比试。石老兰却不想出风头,他尽量躲着避着。有一回,赶淄川西关集,石老兰正好和三个江湖之人碰了头。那三个人各执兵刃在手,一个使棍,一个使戟,一个使月牙大铲。这三个人块头也挺大,他们三个呈“品”字形把石老兰围在当中就要动手。石老兰也不惊慌,他问那三个人;“几位想干啥,想欺负人?”

使棍的人回答:“听说你就是安上村有名的大力士石老兰,今天在此幸会,想讨教讨教,你看咋样?”

“咋着讨教,嗯?”石老兰不解地问。

使方天戟的人说:“咱们较较劲,我们三个人每人打你一拳,如果能把你打倒,就说明你徒有虚名。根本称不上大力士。要是打不倒你,我们就承认,你是大力士,还让你挨个揍我们一拳,你看行不行?”

“行,行,就这么办。”石老兰说完就骑马蹲裆式站好了。他屏息宁神做好应战准备,三个江湖人暗使眼色先后出拳打石老兰。使戟的先发招打了石老兰一拳,石老兰纹丝未动,接着使棍的也发一拳击打石老兰,石老兰还是没挪动地方,最后使铲的又恶狠狠地发出一拳,可是一拳打完,石老兰还是分毫未动。这时,围观的人们就暴发出阵阵喝彩,“石老兰赢啦,石老兰不愧是大力士呀,……”该轮到石老兰打那三个人了,可是,那三个人却畏首畏尾,后退着像是要蹓,围观的人却不答应了,他们七嘴八舌指责那三个江湖人。无奈,那三个江湖人只好站在那里等着挨揍。石老兰并没有下狠心打那三个人,他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结,何况他们之间也并无任何仇恨,点到就是,不能伤了他们。于是,石老兰站定身体发三拳,分别打在三个江湖人身上。顷刻间那三个江湖人向后倒退七八米远仰面跌倒,这时石老兰赶忙上前扶起他们,连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得罪了。”那三个江湖人羞愧难当,抱拳还礼“承让了,承让了,我们有眼不识泰山,请恕罪,后会有期。”从那以后,石老兰的名字又在江湖之中传开了,江湖上称石老兰是安上村第一个“仗义”之人。

传说,有一年夏天,石老兰去西河打短工,给一个大户人家锄棒槌地。大户人家的地都在西山上,大小算起来也有二三十亩地,主人领着石老兰来到地里指着一片片棒槌地说:“这就是我家的地,你尽量锄,工钱不会亏待你。石老兰却说:“我不要工钱,锄完地你只要让我吃顿饱饭就行,别的我啥也不要”。主人一听,满口答应。主人走后,石老兰把主人家给他拿来的锄拾起来,把自己带的锄柄拿过来,从背娄里拿出自己特制的大锄头,装在锄柄上,荷,那锄头比平常的锄头大出好几倍,收拾停当之后石老兰便开始干活。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主人家便准备了一些饭菜用蓝子装着送到地里,想给石老兰垫补垫补。谁成想,到了地里一看,石老兰竟坐在堰边的树荫下打磨锄头,地已经全部锄完了,主人怎么也不能相信,他放下篮子挨块检查棒槌地,确确实实是锄完了,而且锄得相当好,很干净,真是老把式干的活。主人不解地问:“你是咋锄的?咋这么快?”。石老兰嘿嘿笑了起来,他从腚底下摸出自己的大锄头给主人看了看,主人一看锄头就全明白了。主人二话没说就把石老兰约到家里,给他拿来刚摊好的软和煎饼,端上一盆渣豆腐,石老兰放开肚子吃了起来,到底吃了多少个煎饼,石老兰也记不得了,最后一大盆糊子都摊完了,石老兰也算是吃完了,他摸着肚子说:“差不多、差不多了,不吃了吧。”随后,又喝了一锅饭汤才走了。

以后就又传开了,说石老兰力气大,饭量大,一顿能吃一盆糊子摊的煎饼。

传说,在一个闲暇的日子里,石老兰在村北的四槐树那里玩耍,天交下午,饥渴难耐的石老兰正欲起身回家,忽见从万山那边的官道上来了一伙人,这伙人有八九个,合力抬着一根又粗又长的木头往前赶,这些人来到四槐树下,累得实在够呛,便想在这里歇一歇。他们慢慢把木头放到地上,这八九个人东倒西歪,横七竖八便没了正形,唏嘘叫苦之声不绝于耳。石老兰好奇之心陡然升起,他好像也忘了饥饿,于是,便走上前去探问缘由。这伙人告诉石老兰,他们是顺便帮人往城里运送木料,说是城里的一个大户人家要修建祠堂所用。这些人是从西河辗转到此,走到这里实在是走不动了,就顺便在树下歇一阵子。

石老兰探明原由,心里不觉一喜,也许是兴之所至,他有一搭无一搭的跟这伙人闲扯开来。石老兰说:“俺看你们累的实在不行了,从这里到城里最少也还有10来里路,天也快黑连,你们抬着木头走到半夜也到不了家,依俺看,咱这样,你们要是信得过俺,明天早晨俺趁着赶集的功夫,给你们把木头捎过去,你们看,行不行?”石老兰说完后便瞅着那伙人。那些人一听石老兰的话,认为是天大的好事,心说可帮俺们解了劳顿之苦了。于是就齐声答应下来。可他们转念一想,天上哪会掉馅饼呀,跟人家又素不相识,人家凭啥无缘无故给咱帮忙?于是,他们就问石老兰:“你给俺捎木头该不会是白捎吧?总得要些好处吧?”石老兰闻听便笑嘻嘻地说:“我不要钱,也不要粮,也不要地,只要你们能让我吃上顿饱饭就行。”那伙人一听,觉着很淡,不就是管顿饭吗,没啥了不起。于是,他们就答应石老兰,木头捎到地,管石老兰一顿饭。商量妥当,这伙人放心地走了。

到了明天,也就是现在的七八点钟光景,石老兰便独自扛着木头赶往城里。到了城里约定的地点,找到了那伙人,那些人看清楚真是石老兰一个人扛着木头,个个惊奇不已,啧啧称赞石老兰:“乃神人也”。

商议好的事,无论如何是不能变的,那些人便随份子凑钱给石老兰张罗饭。听说他们让各自的家里人和面烙单饼,一个时辰左右,这些人拿着各自烙好的单饼,给石老兰送来。石老兰也没有好歹,找块干净石头,让他们把饼放在石头上。这些人一共烙了多少张单饼,谁也没法数,据说他们把单饼敛合敛合,用三根竹筷子从中间插下去,整整插了三筷子单饼。我估算了一下,一根筷子按20公分算,三根筷子也得60公分长呀,60公分高的一摞单饼,那也是很惊人的呀。要论斤两,也得有20多斤吧,可石老兰竟好不费事的吃下去了,那些人看着石老兰光吃单饼,没有菜就着,就割来一大块豆腐,用半盆盛着,再倒上些酱油,让石老兰就着饼吃,石老兰是来者不拒,把单饼和豆腐吃个净光。吃完单饼,那些人又用铁筲给石老兰提来半筲不稠不薄的饭汤,不大一会功夫石老兰把半筲汤水也喝完了,吃完饭喝完汤,他拍拍肚子,像是很舒服的样子。那伙人看到石老兰吃下这么多饭食,个个目瞪口呆,他们试着问石老兰:“你觉着咋样?吃饱了没?”石老兰听罢,嘿嘿一笑,说:“啥饱不饱的,反正是肚子里有食了,不觉得那么饥困了,不过,也算凑合吧。”众人一听石老兰的话,更加惊诧,他们知道,真正遇上茬了,石老兰真像是大力神下凡呀。这伙人想再去弄些饭食给石老兰吃,可石老兰摆摆手说:“算了,不再麻烦了,俺走连。”没走几步,石老兰又回头说道:“今儿虽然只吃了个半饱,心里也挺恣,谢谢了。”

还传说,有一年春上,石老兰在南山上帮人家拾掇春地,挖出了一块一米多高有六七百斤重的长方形太湖石,石头上坑坑洼洼,还有许多天然形成的窟窿眼,样子很奇特。收工后,石老兰用橛柄挑起来,背回家摆放在大门口,谁承想这块太湖石竟成了石老兰与众乡邻诀别的永久性的纪念物了。

后来,听说因生活无着,石老兰陷入极度的困境之中,长时间的贫困,把他折磨得不成样子,加上石老兰天生耿直,决不会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他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时间不长,他竟被活活饿死了。

从此以后,安上村便永远失去了一位性情刚直且又让人敬畏的人。

石老兰没留下任何钱财,只留下门口那块太湖石。据传说,他死后曾多次托梦给本村的长者,说自己又伏身在太湖石上,他说他是安上村人,决不离开安上。你别说,从侧面看,这块石头的确像一个人头,头、鼻、眼、嘴清楚着呢。

沧海桑田,日月轮回,这块老兰石被永久性保留下来。前几年,和石老兰同宗同族的人借安上村莲花山公园建成之际,把这块“老兰石”献了出来,“老兰石”被摆放在公园里,成了莲花山公园的一大景观。

故事二、“活神仙”——石秀

石秀,可不是水浒传里所描写的拼命三郎,经多方打听和查证,得知其为博山安上村一位石姓的先人,关于活神仙——石秀的种种传说,并非杜撰和编造,确有其事。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博山以琉璃制品、陶瓷器皿和煤炭生产蜚声海内外,而安上正处于几个大的产煤地之间,所以从古到今安上村就以生产优质煤炭而闻名遐迩。为了生计,安上人从古到今多下井者,他们长年累月置身于井下,可谓四块石头夹着块肉,其艰难和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相传,石秀精通煤矿上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井下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对井下的通风、顶板、暗河、老空里有没有水,水势大小等情况更是掌握得分毫不差,在井底下跟他干活的人从来没有因意外事故受过伤。石秀每次下井,总是走到一条大巷子里去观察情况,在大巷子里他必然要仰起头用嘴吮一点顶板上的淋水,亲自尝过之后,觉得没有危险时,才让矿工们开始干活。

有一次下井后,石秀照例到上翻的滴水头那里去舔水观察情况,这次他觉得有异常,于是立刻让手下人从井下的木柱里挑了一根最粗最结实的顶在滴水头那里,用引板垫好了,然后才让手下人开始干活。过后手下的人们问他为啥在大巷里支上根木柱,石秀却嫣然一笑,不作回答。他还有个怪毛病,要想从他嘴里套出关于井下技术方面的话,那比登天还难。谁知嗑瓜子磕出臭虫来,一些平素里和石秀有“过节”的人,这时却借机找石秀的茬,他们说石秀不安好心,故意把柱子支在路中间是想让他们挨碰,是不想让他们好好挣饭吃。他们天天吵着让石秀把柱子撤走,可石秀不听他们的,他深知这根柱子的重要性。可那些不知好歹的人却把状告到大掌柜那里去了。他们说石秀如何如何逞能,私自把柱子支到大巷里,影响了干活等等等等说给大掌柜听。这个大掌柜也是个糊涂虫,软耳朵,他听了别人的告状,竟不分青红皂白数落了石秀一顿,最后硬是让石秀把那根柱子撤走了。

这回石秀可真是寒心了,他没想到大掌柜连一点起码的常识也不懂,他根本不听石秀所说的有透水的危险,撤走木柱的当班石秀就收拾了家什,愤然离开矿回了家。人虽然回到家但心还在矿上,石秀不放心那些天天跟着他干活的弟兄,这些人根本不懂井下的情况和知识,如果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无奈之下,石秀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原来跟他干活的人每天下班前从大巷里那个滴水头子上带些水给他,他每天通过尝滴水头上的水,就知道井下水势发展的情况。石秀暗地嘱咐着跟他干过活的工友们,教他们如何干,如何使棚子,如何听动静,大家照石秀的法子干,也算安全,没出什么事。

谁知,连着好几天没人给石秀送滴水头子的水了,他无法预见井下的情况,找人一打听才知道,这几天大掌柜让工人连轴转,加班加点,工友们累得实在够呛了,就忘了送滴水头子的水了。过了几天,工友们又把水送给石秀,石秀接过水仔细的尝试,他不禁大惊失色,大叫一声:“不好要出大事。”他急忙问井下还有没有人干活,工友们说还有一个班的人没上井,在加班干活。石秀一听二话不说,喊着他们就朝井上跑去,石秀边跑边对其中的一个说“你赶快去通知大掌柜,让他赶紧叫井下的人上井,底下要透水了。”于是那人飞奔而去,石秀一行人一直赶往井上。

谁料到,当石秀他们赶到井上的时候,井下早就“过了空”。老空里的水喷涌而出把井全淹了,井下的人全部淹死了。石秀听到这一噩耗,颓然坐到地上,耷拉着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心里觉得闷极了,就象有人在他胸口压了一块巨石,他想大口喘气,可就是喘不上来,他痛苦地坐在地上,眼里充盈着悲痛的泪水。他心里后悔极了,他后悔当初不该使性子离开矿,他又觉得自己很自私,为了照顾自己的脸面和情绪,为了明哲保身,竟然一点委屈都吃不了,和“小人”一般见识,真是小肚鸡肠呀,他想, 要是不离开矿,就算是忍气吞声,又有什么?我可以保护着穷哥们不受伤害呀,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我的肚里咋就连片小树叶也盛不了呢?我要是不走,井下的人还会死吗?他们对我虽有不敬之处,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他们就会理解我这番苦心呀,我咋就走了呢?嗨!石秀独自坐在地上悔恨不已,他心里又象是被人用刀子剜了一下,痛的很哟。他仰天长叹:“石秀啊石秀,你枉为人也,你不是大丈夫啊”。······

这时大掌柜也风风火火赶到矿井上,他听说井下透了水,矿工们全部被淹死了,惊得他一腚做到地上不省人事。·····

从那次透水事故后,石秀心里一直闷闷不乐,愁眉不展。他觉得啥也没意思,觉得人实在太可怜了,特别是下苦力的穷矿工,他们更是可怜,整天吃不饱穿不暖,四块石头夹着块肉,没日没夜的干,到头来却突遭横祸,实在太不公平了。难道这是命中注定的?嗯?石秀百思不解,愁肠百转,心里的疙瘩总也解不开。是呵,这个疙瘩谁能解开呢?石秀没白没黑的想啊,想啊,他总觉得,井下透水是和他有关的,因为他知道井下老空里的水早晚会压下来。他是有办法破解的,可他却走了,走了。没再主动想办法控制,真是不可理喻呀。石秀钻了牛角尖,怎么也钻不出来了,谁曾想,没过一二年他竟抑郁而死。

石秀死了,安上村的乡亲们真疼得慌,他们深知石秀精通井下的事,他们都明白,如果没有石秀这些年来在井下领着大伙干,还不知道要出多少大事故呢。乡亲们从心底感激和怀念石秀,他们真正把石秀当作了井下的保护神。每年的阴历六月初一石秀的生日之际,乡亲们携壶提浆,着酒布菜,敬上时鲜果品,糕点,焚香化纸,在石秀的坟前顶礼膜拜,祈求石秀的在天之灵保佑安上村村民特别是下井诸人平安无事顺顺当当。······

还别说,从此以后,凡是安上村下井的人很少在井下遭横事,但也偶尔有之,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于是从那以后,安上人便把石秀叫做“活神仙”,即煤矿守护神的意思,后来有人又把石秀称做“黑山爷”了,之所以称其为“黑山爷”,可能是与煤炭和井有关。以后每年的六月初一人们云集于石秀的墓前,祈福、求瑞。后来安上人干脆把石秀的神位供奉于安上村的石大夫庙里,并塑了金身,供世世代代瞻仰纪念了。王秀东博山作协会员成人组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