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市场:天价之下,迷茫中的我们!

玉器市场

是不是要一起看着它逐渐死亡

每天看朋友圈,常常觉得一种严重的分裂,完全无法理解现在的玉石市场怎么回事。

朋友圈里,天天有人转发和田玉的天价成交,那些小小的和田玉石籽料的价格让人只能瞻仰。

同时也是在朋友圈里,玉石雕刻的人们无不深刻地感受经济巨大滑坡带来的痛苦。

玉器行业的重心在贸易

在说玉器之前,先说说联想公司,这些日子被推在了风口浪尖上。

他们的问题,恰好就是今日玉器行业的问题,因为联想是一家资本运作的贸易公司,他们顶着高科技的帽子却对科技毫无建树。

当然,联想本身无过,因为资本是逐利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显然贸易是最来钱的。

看到这个历史的大背景,再回过头来观察玉器市场,一切都那么的显而易见。

2002到2012的10年,是玉器行业贸易大兴旺的10年,所有赚到大钱的从业人员都是以贸易为主。

大量擅于贸易的人,利用地域差、消费社会差等等信息不对称,从中赚取巨额的利润。

玉器行业里,任何一个人随资本逐流,那些不注重、不善于贸易的人都会错过这趟高速致富列车。

1992年之后,经过10年的发展,2002年时经济得到了巨大的改变,这时候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下子进入了第二消费社会,买车、买房、追求新款,求的是大为好,量为佳。玉器的摆件市场就在此时悄然启动了。

那时候技术储备最好的,上海、北京、扬州的玉匠高手就开始有了机会,尤其是扬州占据技术和成本双重优势。

在高速发展面前,我们忘了自己是谁

中国发展的高速,是超过所有人预期的。转眼6年,2008年前后北上广就结束了第二消费社会,进入第三消费社会,追求品牌化、个性差别的多样化,他们的消费主题是量变到质变。

于是,上等和田籽料就在上海和北京火了起来。

同时,更多的一线城市也纷纷进入第二消费社会,于是以北上广作为领头羊,各地玩玉的高潮就此掀起。

回顾这段历史,首先我们要得出一个结论:2002年至今,都是在用1956年到1990年代的技术、人才储备。

而到了2013年之后,随着网络,尤其是手机时代地兴起,信息不对称不再那么明显。加上玉器一直属于先富起来的享受,而这些人绝大多数早已进入更高层次的消费类型。

之前以贸易为主导的玉器市场立刻出现了巨大问题。原材料卖的比成品贵、玉石一旦雕琢出来就卖不掉,等等这些问题纷纷涌现。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联想的事情,一下子就能明白问题何在了。

贸易主导的市场改变了。

迷茫中的我们

1990年代之前,玉雕人专心于雕刻,采购销售是各地各级的外贸公司。

2008年之前,玉雕人专心于雕刻,采购销售是奔波于各地的商人。

可是之后,所有的人都开始注重贸易,那么玉器市场不出问题怎么可能。

从事玉雕行业的人,最不应该做的就是人云亦云地跟在一些运作资本后面高呼籽料的高价,这样做只会让自己死路一条。因为欢呼高价并不能解决当下的两大问题,反而带来负面效应。

资本把玉石玩成了纯粹的金钱游戏。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就会出现中间层消费者全都消失了。

剩下的高端玩的是喜好和资本,而低端就是老百姓真实的日常需要。

玉器行业,该到了回归技术,回归工艺的时代。

不是市场不行,而是工艺技术严重透支后,人们在市场里已经看不到亮点,看不到能打动他们内心的艺术品。

这十年里,我们的玉器行业店铺里的货物有啥变化和区别么?

在这个新中产的时代

不能怀念贸易的旧时光

而是要重新回归工艺,重视技术

(文章来自扬州玉雕传习所,作者:江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