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和孔子又怼起来了

前不久,我们在《那块“朽木”后来怎样了》这篇文章中讲了大白天课堂上睡觉的学生宰予,结果被孔子骂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在历史的长河里宰予被夫子秒成了学渣渣顺水东流。

这不,宰予又调皮了。

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守孝是一个严肃的习俗。什么是守孝呢?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多已经知道不太清楚了。守孝是传统社会的习俗,指自己的尊亲(一般指父母)去世后,做儿女的在守孝期内居住老家,不能娱乐和应酬,以示哀思。

守孝这个习俗都能理解,但关键是守孝期的问题。现代人都不再计较守孝期了,一般以自己的工作繁忙程度而定,但整个传统社会基本按照三年时间去守孝,当然根据工作也可以适当调整。

比如被史上称作半个“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父母去世后分别从朝廷请假回家守孝,史上记载曾国藩为母亲守孝一年零一个月,为父亲守孝一年零五个月。

但是从西周起社会上就一直流传着守孝三年这个习俗。三年不工作,三年住老家,三年不娱乐,三年不应酬,别说现在看来,就是在古代也不合适。但这个老礼一直就这么流传着,传到了春秋时期,我们史上最具个性的学渣宰予在课堂上就守孝期这个问题跟孔子发飙了。

临下课的时候,有同学向夫子问孝。宰予借机发表了不当言论:

”师父,我认为现在这个社会上流行的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得改!“

孔子听了这话,转过头看着宰予:“嗯?说来听听。”

宰予心想师父不是天天提君子和礼乐治国吗?我得从这儿下口,于是说道:

“你想啊师父,现在我们提倡以礼乐治天下,君子治礼乐。如果守孝期三年的话,君子是不是也得守孝三年啊?”

“当然,君子得带头啊!”孔子心里还整不明白宰予要从哪儿下手。

“那好师父,如果天下的君子都去守孝了,这礼乐仪式谁来主持啊?没人主持,这礼乐仪式三年下来都没仪式了,没仪式文化就断了,社会不都礼崩乐坏了吗?我看啊现在这个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现实跟守孝三年有很大关系!”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招很灵,还真把孔子怼住了。孔子笑了笑说:“那你觉得多长时间才好呢?”孔子心里想,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宰予说:“地里的五谷都是一年一茬,旧谷去了,新谷来了,这周期不都是一年吗?三年实在是太长了!”宰予聪明得很,他想把守孝期改为一年,但他知道这话不能从自己口里说出来,因为自己份量不够,他想孔子自己说出来。

孔子一听这话,“黝黑小样儿,太狡猾了!”于是直接回怼:

“宰予我问你,父母去世,在守孝期间,大鱼大肉你吃着心安吗?绫罗绸缎你穿着心安吗?”孔子略微提高了嗓门,本以为可把宰予镇住,不料宰予又怼了回来:

“我心安!”

夫子“嗯……”了一声,然后嗓门又大了点,无可奈何地说:“只要你能心安,饕餮大餐猴头熊掌你随便吃,绮罗珠履华裾鹤氅也随你穿!刚才你说到君子了,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在家守孝,因为父母离世伤心难过,吃什么东西都没味,听什么音乐都是噪音,即便躺下了也睡不着。

所以才不吃美味不穿好衣服不唱歌不跳舞的,懂了吗孩子?你要是在守孝期间吃嘛嘛香,一听音乐双腿就晃,心里舒服得很,那请便!”

宰予出。

《论语》惜字如金,用“宰予出”三字记载。宰予当时什么心情,怎么想的,不得而知。

但宰予出门后,孔子很伤心,是内伤。一是气宰予,二是气自己。气宰予这孩子仁心不够,迟早要出大事;气自己很失败,认为自己做老师没做好。所以,宰予出门后,孔子对众学生说了这番话:

宰予不仁啊!小孩子生下来起码三年无法自己生存,必须得完全由父母照顾,离不开妈妈的怀抱,所以先哲定下来守孝三年的礼俗是要我们世人报恩的啊,是人类都应该是这样的!难道宰予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照顾他不足三年吗?

其实在今天,守孝三年的礼俗还一直存在着,只不过换了方式。比如家里父母去世后三年之内门窗不贴春联不放鞭炮,三年内一般不办喜事,父母三周年祭日全家上坟,这是传统最后的余力。

报恩的“三年之约”依然在中华文化的血液流着,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恢复旧礼俗,是为了文化更好地传承,为了中华民族更自信,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许先网——我们一直在努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