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经历的“盗墓笔记”——40万大军也白搭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换,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瑰宝。但不幸的是,有一些文化珍品已经下落不明。在所有失传的历史文物中,最让人惋惜的当属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真迹。

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王羲之召集了一众文人雅士相约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会后,大家把此次集会所作的所有诗赋抄录成集,并推举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雅集,著名的《兰亭序》由此诞生。

《兰亭集序》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堪称书法史上的一绝。王羲之日后每每重写,皆不如兰亭那次的酒酣之作,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更是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许多喜爱书法作品的人不禁为之心动,纷纷临摹。

大唐贞观年间,时任皇帝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是王羲之的“死忠粉”,力图搜集其全部作品真迹,尤其对《兰亭序》更是念念不忘。于是他利用权力之便,派人各处搜寻《兰亭序》真迹的下落。

据说,王羲之对自己所做的《兰亭序》甚是得意,将其作为了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七世孙王法极手中。王法极也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后来在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智永。其弟子辩才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智永百年后,便把这一墨宝传给了他。辩才深知《兰亭序》的价值,一直小心翼翼的保管着。每有人问起《兰亭序》便装憨作痴,推说自己年轻时在侍候先师智永的时候确实见过《兰亭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原以为事情可以瞒天过海,直到一名叫“萧翼”的书生出现……

某天傍晚,辩才在寺中遇见萧翼,见他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上前询问攀谈。一来二去,两人聊得很是投机,下棋、弹琴、谈诗论文,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辩才还命人打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之际,二人诗酒唱和,通霄达旦,一直玩到天亮。萧翼离开时,辩才请他日后常来。

没过两天,萧翼再次来到永欣寺,专门找辩才喝酒谈诗。慢慢慢慢,二人愈发熟络。有一天,萧翼拿出了自己模仿梁元帝画的一幅《职贡图》,辩才十分欣赏,并就此和萧翼谈论起了书画。萧翼说自己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两幅二王真迹,便拿出来与辩才欣赏。辩才看后大加赞赏,越说越兴奋,激动之下拿出了智永传给他的《兰亭序》真迹,想让萧翼开开眼。

此时辩才已经视他为“好友”而失去警觉,将兰亭真迹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间暗槛。一天,萧翼知道辩才外出,便潜入僧房,盗走了兰亭真迹。之后又来到地方官处,命令他传辩才面叩朝廷御史。辩才到后,萧翼对他说,他奉圣旨来取兰亭真迹,现在已经到手,特唤他来告别。辩才听后,气昏在地,惊悸痛惜而死。

原来,萧翼是李世民派遣的监察御史,假扮书生接近辩才,就是为了骗取他手中的《兰亭集序》真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翼赚兰亭”的故事。

萧翼赚兰亭

得到《兰亭序》的李世民龙颜大悦,随即命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将《兰亭序》拓写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即是冯承素所摹写的版本。

那么,唐太宗死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又到了哪里呢?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遗诏里说,要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边。也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然而天有不测风,万万没想到,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竟然把昭陵给盗了!

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温韬进入昭陵的地宫后,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模一样。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于是这些稀世珍藏,全部被温韬取了出来。

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列出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学家由此推断,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的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一更为隐秘之处。对此有人质疑说,温韬作为一个“盗墓老司机”,定对墓中珍贵之物了然于胸,不可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

史学界还流传另一个版本的说法,说唐太宗并没有用《兰亭序》陪葬,而是将其传给了同样喜欢书法艺术品的儿子李治。因此,就有人怀疑《兰亭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葬在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

说来也是巧合,唐代皇陵共有十八座,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了挖下去的勇气,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一劫。所以很多人更愿意相信,《兰亭序》的真迹就埋藏在还未开掘的乾陵之中。

另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头子黄巢,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其实当时的唐朝皇帝正纠集力量准备反击呢)。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筑完乾陵后剩余的原料。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300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由此可见,没文化的人千万不能成暴发户,因为钱也好,兵也好,在他们手里不是造福一方的资源,而是劳民伤财、祸害天下的毒药。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干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山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发一声喊跑了出来。据说,孙将军的一个团生还者寥寥。当地人流传"因武则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所以那七个山西兵必死无疑。"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兰亭序》的踪迹也随之成为了一个至今未解的悬案。

总之,这一切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定论,这个历史留给我们的谜题,只好交给时间去解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