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与忠国,忠臣与奸臣

忠君与忠国,忠臣与奸臣

最近小编老是看到一些关于岳飞后人和秦桧后人争论不休的新闻,每每看到,总是一番唇枪舌剑。

然而每次争论都是一样的套路,鼓吹忠臣,贬低奸臣。但是这些"所谓"的后人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做"忠臣"什么叫做"奸臣"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一下在中国古代,"忠君"与"忠国","忠臣"与"奸臣"的含义。用这些词语,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所谓的"忠"与"奸"并不是一个清晰的界限,只是大众都这么认为,你也理所当然的认为罢了。

先给大家普及一下目前广为适用的一组词语释义。

忠臣:与奸臣、贰臣相对,原指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现也用来泛指忠诚于特定的对象。

奸臣:亦作"僭臣",指不忠于君主,弄权施诈误国之臣。指对君主,逢迎献媚,迎合溜须,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自私自利,从不大公无私的提醒警示,不忠于君主;欺下瞒上,对下百姓为己利益打击报复、横征暴敛,滥杀无辜。甚至弑君杀臣,弄权误国营私、残害忠良之臣。

看完释义,再言归正传,给大家介绍一下秦桧与岳飞的"爱恨情仇"。

很少有人知道,一直主张主和的秦桧,原先也是一名主战派,并不是生来主和,而是对于皇帝的"忠诚",才不得不妥协,并且一直维护皇帝的抉择。

当年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秦桧认为"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坚决不在百官的推举书上签字,还给张邦昌写信,劝他千万不要这么干,"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决废立哉?",这是当时还主战的秦桧。

而宋史《奸臣传》则记载: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十月,一次退朝后,秦桧独自留了下来,对高宗说:"群臣对战与和意见不统一,无法决策,如果陛下决定要议和,就请陛下专门和我讨论,不要让大臣们瞎掺和了。"高宗不假思索就同意了。秦桧又说:"事关国家命运,请陛下考虑三天再作定夺。"过了三天,秦桧又独自留了下来,高宗进一步表明了要议和的决心。秦桧心里还是不踏实,说:"请陛下再考虑三天。"又过了三天,两人再次单独见面,"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

这可是一部鞭挞"奸臣"的史书,却描写了秦桧"忠君"的思想。结合上面的词语释义,你该如何定义秦桧?忠于君主的臣子不能叫做"忠臣"?

此时该有人站出来叫嚣了:"秦桧只是忠于赵构,又不是忠于宋朝。"这可就说到点子上了,"忠君"于"忠国"的不同,而在古代社会,皇帝即代表国家,"忠于君"就是"忠于国"。

你可以看一下方孝孺,这个"忠臣"是因为不同意"燕王"朱棣上位,而被诛十族的一位"忠臣",其实他只是忠于这个国家(明朝),而不是忠于这个君主(朱棣)。所以,人们只是有感于方孝孺的愚忠,而自发的怀念他,广义上说他"忠臣",并无大错。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君主不等于国家,那么此时的历史上的记载,就不在是大明君主朱棣了,而是一个任意后明/南明/北明/东明/西明的朝代来记述朱棣,名号则可能是什么后明高宗朱棣。所以皇帝就是国家。忠于君主就是忠于国家。

再回头来看秦桧的故事,一个忠于南宋高宗赵构的臣子,"忠臣"否?"奸臣"乎?一目了然。而现在之所以贬低秦桧,主要是岳飞的缘故,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抗金英雄 — — 岳飞。

很多人都愤愤不已的觉得是秦桧杀了岳飞,其实不然,真正的凶手是赵构,那个等同于南宋的男人。秦桧只是一个"忠于君"的臣子。与金国的和或者战,最后的决定权在赵构。理当所然,杀岳飞的决定权不在秦桧,也在赵构。

为什么杀岳飞呢?因为岳飞不听话,众所周知,十二道金牌才把他招回来。你身为君主,你手下拥有兵权的大将,十二道金牌招不回来,你是什么心情?此时可能又有人说了:"岳飞这样的忠臣,我肯定给予最大的信任。"我只能笑一笑,大家都是学过历史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回答:黄袍加身!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的后代(不要说什么不是赵匡胤的后人,你觉得赵光义的后人也不会在乎?)最害怕的是什么,也是黄袍加身,当年"陈桥兵变",后周被宋代替,这次招不回来的岳飞会不会也出一个"什么桥兵变"把这个赵家的宋朝也给顶替了呢?赵构不敢赌,他也不会去赌,"你不忠于我,我就要杀了你"是赵构最真实的写照。

皇上自古圣明,臣罪自然当诛。秦桧"忠于君",则必须站队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委屈你了岳飞,你可以安心地去了。

你能说岳飞是"奸臣"么?不能,因为他始终"忠于国",也忠于徽钦二宗,可惜当时的执掌权柄的是高宗,岳飞就如同方孝孺,不忠于此时的君主,那么你的结局,就只有死亡,哪怕没有秦桧,也是死亡。那么岳飞是"忠臣"么?再看一下开头的释义,不是,他不忠于君主。又会有人说了:"岳飞忠于徽钦二宗,怎么不忠于君主呢?"因为此时的君主不再是徽钦二宗,而是高宗赵构,如果按照你的说法,徽钦二宗也是君主,那么为何不听从金人的,宋朝直接臣服呢?为什么不直接并入金国,从此无宋呢?那岳飞为什么还有抗金呢?因为君主是高宗赵构,国家也听从君主的。

绍兴25年(公元1155年),秦桧66岁时寿终正寝,高宗给了他一个"忠献"的谥号,意思是说他"忠诚而聪睿"。可到了开禧二年(1206年),主战的宋宁宗赵扩和宰相韩侂胄不仅将秦桧曾获的王爵尽数追夺,还将他的谥号改为"谬丑"。《谥法解》说:"名实不爽曰谬,怙威肆行曰丑。"

皇上还是那个英明神武的皇上,秦桧却从忠臣变成了奸佞。所谓明君佞臣,奸臣误国,现在很多人还是持这个观点,可叹。

希望你们真的懂了"忠臣"与"奸臣","忠君"与"忠国"。

现如今的人们,一直在随大流,却不知道自己去深挖真相。就如同对待秦桧一样,原宋体(非现代宋体)即是秦桧所书写,本应该随着柳体,颜体,一样,称为秦体而名传中国的,仅仅因为大众的看法,只能称为秦体。就如同他们的子孙一样。

秦桧跪到了现在,不是平反,只是想让你们换换理由,不要每次都是什么"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忠臣"岳飞。真的是莫须有么?还不是自己作死。十二道金牌才能回来的将军,搁到现在,也是要杀。真以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到免死的金牌?你把上位者的权柄看的也太小了。

故事就讲到了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我只是一个寻求"真相"的小渣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