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为士兵吸毒疗伤,士兵的母亲听说后痛哭:我儿不知要死在哪里

文/格瓦拉同志

唐代诗人曹松在《已亥岁》这首诗中,曾用极为沉痛的笔调写到“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极言名将功业背后战争的残酷性。然而世人评论名将,往往会侧重于他们的辉煌战绩,乐于计算他们打了多少场胜仗,杀了多少敌军,开辟多少疆土,但鲜有能站在战争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一串串辉煌数字背后的残酷性。

吴起是旷世军神,可跟孙武媲美

好在《史记》为我们提供了一段素材,让我们可以通过一位士兵之母的倾诉,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评价名将及战争。这位名将,便是军事史上可与孙武齐名的吴起。吴起本是战国时期卫国人,成年后陆续为鲁国、魏国、楚国效力,出将入相,生平经历数十百战无一败绩,称得上旷世“军神”。

吴起之所以能百战百胜,在疆场上取得极为辉煌的胜绩,除了兵法娴熟、深谙敌情,能根据战场上的情势变化灵活的变换策略外,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他知兵、爱兵,能跟手底下的大兵们同甘共苦,跟他们打成一片。吴起在行军打仗时,衣服、饮食标准一定要跟最下等的士兵看齐,出行时从来不骑马,休息的地方从来不铺设席子,而且还经常帮助搬运粮草,主动分担士兵的劳苦。

吴起爱民如此,很受士兵拥戴

在与秦国作战期间,吴起为鼓励军队的士气,便亲自走上前线,以田野荒原作为营帐,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有这样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的主帅,手下的士兵怎会不引为榜样,拼死效力呢?(“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见《尉缭子·武议》)。

吴起的这些举动,无疑感化了大批的士兵,这也是他能将先前并不太强劲的魏国士卒,锻造成常胜军的“法宝”(“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魏军在吴起的调教下,成为一支无敌军团

吴起爱兵如子,如果战事中出现伤亡情况,必定会下令厚葬死者、安慰伤者,甚至还经常亲自为伤兵吸毒疗伤。只是这种在外人看来无比温情、感动的事情,对于当事者家人来讲,恐怕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话说某日吴起又为某个伤兵吸毒疗伤,当消息传到士兵的家中时,父老乡亲纷纷感叹吴起的仁义,唯有士兵的母亲却失声痛哭。乡亲们起初以为她是感动地流泪,但随着她的哭声越来越大,便感觉不对劲,于是纷纷向她问到:“你的儿子不过是一个小兵,吴将军亲自为他吸毒疗伤,这是多么大的荣幸,你干嘛好端端地哭个不停呢?”

一将功成万骨枯,从来如斯

士兵的母亲抽泣着对乡亲们讲:“事情不像你们想象的那般简单。想当年孩儿他爹被吴将军吸毒疗伤后,为感激吴将军的恩德,不久便在奋力杀敌时战死;今天我的儿也被吴将军吸毒疗伤,我是担心他同样因为感激,而步他父亲的后尘啊。我不知道儿子不久后会战死在哪里,所以才难过的哭泣啊。儿子是我的心头肉,我多希望他能留在我身边,不要出去打仗啊。”乡亲们听后,全都默默无言。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引文同上。

吴起战功赫赫,最终仍不免横死

这位老妇人的儿子最终是否会战死沙场,我们不得而知,但她在痛哭时所说的话却值得所有人深思,这也是很多兵法大家一再告诫我们的认识:“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爱惜生命、慎言战争,此之谓也!

史料来源:《史记》、《尉缭子》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