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迁择芳邻,七篇矩天下

山东邹城孟庙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仉氏的教育下成长,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晚年回到故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七篇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仁政学说”。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封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孟府

孟母三迁择邻

孟子年少时,孟家原在一处墓地附近,孟子“嬉游为墓间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孟子读书中道而辍,正在织布的孟母挥刀割断了辛苦织就的布,并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智,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教育孟子贵在有恒,不可半途而废,孟子自此“旦夕勤学不息”,“遂成天下名儒”。

孟母“三迁择邻”“断织教子”不仅成就了一代亚圣,而且对后代影响深远。“孟子作圣之功,由于母氏蒙养之正”,孟母教子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

孟庙棂星门

孟子七篇矩天下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七篇”指的就是《孟子》一书由《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七个篇章构成。雍正在继位的第三年,为孟府亲书“七篇贻矩”匾额,意思是要求孟氏后人要以“七篇”作为修身处事、励志为人的规矩。

孟子上承孔子思想的统绪,下启宋明理学的端倪,继往开来,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在“七篇”当中记载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和思想学说,总共有三万五千多字,包含了修身、持家、处事、报国的谆谆教诲。

千百年来,孟氏后裔人丁兴旺,虽然分散居住于大江南北及海外,但都以“七篇”作为传家处世的祖训箴言。特别是亚圣府,更是以“气养浩然”“居仁由义”“规矩之道”作为家规家训传承至今。“气养浩然”指的是养正气,敢担当;“居仁由义”指的是行仁义,明是非;“规矩之道”指循规矩,知廉耻,这些里面都包含了我们先祖的智慧。

气养浩然——养正气,敢担当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养浩然之气”的信仰和追求影响着孟氏子孙。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孟子第三十三代后裔,以“浩然之气”取名,可见他终生的追求从未离开孟子的教诲。孟浩然少年时就尚气节、重义气,没有哗众之心、不存媚世之态,为开元诗坛开创了新气象。

孟庙是后人祭祀孟子的地方,庙内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千百年来这些古树青翠翁郁,气势雄伟,仿佛时时体现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这种正气在现实中体现为担当精神。

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百姓贫穷困顿,颠沛流离,面对这些,孟子高呼“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正气凛然,为民请命。孟子敢于担当的精神也砥砺着每一个孟氏子孙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不畏艰难、前仆后继。

孟庙碑林

居仁由义——行仁义,明是非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要求后人行仁义之道,秉持道义的节操,在义与利发生矛盾冲突时,为了心中的公正道义,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明是非,就是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保持一种符合仁义要求的判断,才能算做大智慧。

先义后利,义高于利,这个价值观是贯穿整个《孟子》七篇的一个重要思想。任何时候道义都应该放在第一位,私义私利不能放在道义的前面,这个价值的顺序不能颠倒。

孟庙——“亚圣庙”石坊

规矩之道——循规矩,知廉耻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氏家训中的规矩之道,引导、激励着孟氏子孙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变迁中,都要时刻铭记祖先的训诲,秉持珠规玉矩,行人间正道。

晋代孟漏,布衣蔬食,隐居山林,权臣桓温登门造访亦不为所动,安贫乐道不移其志。

千百年来,孟子的“气养浩然”“居仁由义”“规矩之道”,在中华民族连绵不辍的文化血脉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庙亚圣殿

《孟子》摘编

事亲守身

原文: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摘自《孟子·离娄上》

译文:侍奉之事,什么为最大?侍奉父母为最大。操守之事,什么为最大?守住自身(不使自己陷于不义)为最大。没有丧失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亲的,我听说过。丧失了自身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亲的,我没有听说过。侍奉的事都应该做,但是侍奉父母是根本;守护的事都应该做,但是守护自己的操守是根本。

孟府礼门

正德睦邻

原文: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摘自《孟子·离娄上》

译文: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会归向他。

原文: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摘自《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

孟府大堂

规矩之道

原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摘自《孟子·离娄上》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

原文: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摘自《孟子·尽心上》

译文: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羞耻之心对于人关系重大,干诡诈投机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之心的。如果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又怎样能赶上别人呢?

孟府内景

居仁由义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摘自《孟子·告子上》

译文: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二者不可同时获得,那我就放弃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两者不可以同时获得,那我就牺牲生命而追求道义。

原文: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摘自《孟子·告子上》

译文: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孟府孟庙俯瞰

气养浩然

原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摘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我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它作为一种气,是极为伟大极为刚强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而不是去伤害它,那么它将充满于天地宇宙之间。同时,它作为一种气,需要和正义、道理相配合;否则的话,它就没有力量。

孟府大门上悬挂着一副楹联:始祖宪主勋劳大,元宗亚圣道脉长。这既是对孟子的尊崇,更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千年以下,浩气长存。《孟子》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为政之道,传递着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基本价值取向。《孟子》七篇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更加深入地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内涵,让其更好地润泽人心,教化世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