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现“皇军”迎亲车队谁之过?过在抗日神剧美化日军

近日,天津街头出现以“皇军”率领的迎亲车队,再次让“精日”一词成为热议。将“精日”,尤其是“精皇军”的原因归咎于日本宣传,恐怕有失片面。毕竟日本在二战中是战败国,对手又是现在的主子-美帝,就是有贼心也没贼胆。恰恰相反,大部分中国人对“皇军”的认识来源于国产抗日神剧,正是他们由里到外地美化了日军,才灌输一小撮人“皇军”光荣的错误印象。

一、抗日神剧美化日军之一:衣冠楚楚、雄壮挺拔

抗日神剧手撕鬼子的桥段,没人会相信,但日军军装革履、雄壮威武的形象却是深入人心。神剧中的鬼子,个个都是一米七八的大高个,衣装整洁,军容威严,与土八路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这却并不符合史实。且不说战火血渍,日本侵略军长期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丛林作战,摸爬滚打,怎么可能衣衫整洁?就算他们想,也没办法带那么多肥皂。何况,干净从来不是日本底层军人的传统文化,相比之下,他们更注重实用。事实上,除了驻守国内不参战的日军部队,在外野战的大部分日军军容并不整洁美观。另外,别看现在日本人都是大高个,二战时日本人人均身高都较中国人为矮,“长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日本政府猛灌牛奶造成基因突变的结果。再加上,战时农村大量壮劳力被抽调进军队和军工部门,日本国内粮食产量不足,而占领区农村的控制又不牢靠,日军粮食供应不足,士兵体质瘦小。所以,历史上的“皇军”形象并不是如抗日神剧中展现的那样衣冠楚楚、雄壮挺拔,而是军容不整、瘦弱矮小的萎缩形象居多。

二、抗日神剧美化日军之二:忠君报国、无私奉献

忠诚报国是军人的美德。抗日神剧对日军美化最无耻的地方就在于其对日军品德的侧面烘托。神剧中几乎所有日军都把“尽忠天皇”、“报效国家”挂在嘴边,而且也从来不做任何愧对国家的事情。然而熟悉日本历史、军世的人都知道,日本军队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忠诚的军队之一,尤其是对天皇。当天皇和军队的意志一致时,军队听天皇的;当天皇和军队的意志不一致时,军队就先铲除天皇身边影响其做出异议的大臣,以使天皇与军队意见一致,然后,军队再听天皇的。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敢否认,古代日本军人(武士)作战只是为了自己的土地,而从不是为了天皇,如果天皇不妨碍就算了,如果天皇有异议,“上洛”废立天皇是分分钟的事。军队首领征夷大将军以公武分治的手段欺凌皇室是屡见不鲜。普通军人上欺天子、下欺百姓也是寻常事。即使军队内部,对统帅也并不忠诚。以战国末期著名的“织田军”为例,它先后侍奉织田信长、丰成秀吉、德川家康,是典型的三姓家奴,却无人以为非。脱胎于武士的近代日本军队也同样继承了“不忠”的传统。军队为了自己的利益藐视国家,擅自行动是家常便饭。且不说本军队发动兵变企图挟持天皇的事件经常发生,就是外地的军队也常常不服从中央。如九一八事变,有资料显示就是关东军的一意孤行,连东京军部大本营都不知情,更被说天皇授命。日本天皇多是养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未历战阵,不懂军事,所谓天皇旨意也不过是日军高层将领的个人企图而已。二战中的日军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军功野心,而以天皇为遮羞布而已。抗日神剧中不能表现日本军人私欲膨胀、祸国殃民的场景和本质,反而动不动就宣扬其“报效天皇”的虚情假意,将其塑造成忠君爱国的军人楷模,真是令人不齿。

三、抗日神剧美化日军之三:勇敢无畏,宁死不屈

在所有抗日神剧中,无一例外地展现出日军即使陷入绝境,宁肯切腹自杀也不投降,始终勇猛无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这也不符合史实。日本军队对中国军队的“勇敢”,更多的事屡战屡胜后形成欺软怕硬的轻敌莽撞。譬如一个人看到一只羊,无论这羊把角顶得多高,还是一点都不畏惧。而如果这个人遇到的是一只虎,胆再肥也“勇敢”不起来。很遗憾,当时的中国军队确实在战争中处于下风,尤其火力差距大,中国军往往很难包围日军,更别说迫其投降。而日军则属于“突得进来”“退得出去”,倒不全是战斗意志的结果。事实上,投降给中国军队,风险更大,很容易被抓回,而且抓回后也难免被逼死。而当面对二战第一陆军强国-苏联时,日本人的勇气却一下子不见了。张鼓峰、诺门坎两次小战斗日本灰头土脸,一败到底,从此再不敢捋苏军虎须。二战末期,苏军南下,“勇敢”的日军成建制的逃亡被俘,丢城失地到了本土,到现在“南千岛群岛”还被作为战利品被俄罗斯占领。日本人所谓的“勇敢无畏”不过是小人得志的猖狂,也正是这种蠢猪式的“勇敢”才有了日军肉搏坦克的可笑,和平型关、台儿庄的全军覆没。

至于说日本军“宁死不屈”,也是个超级大笑话。这里玩个文字游戏,二战结束时,日军大规模向盟军投降。中国代表盟国在南京、芷江和河内等地都曾对日受降。“皇军”不战而降的理由是因为天皇下令投降,似乎也冠冕堂皇,顺理成章。然而,某些日本右翼到现在并不承认天皇下过投降令。因为当时天皇下的圣旨是“终战诏书”,“终战”即终止战争,也就是说天皇只是要求停止战争而不是投降,参考《板门店停战协议》,停战只是打累了歇一会再打。可日本军队却积极主动的在没有接到“投降诏书”的情况下,全军向盟国投降。这就说明,日军是可以投降,乐于投降,甚至是欢迎投降的。

不是敌人太强,而是我们太弱,所以应该居安思危,富国强兵。但抗日神剧却片面地捕捉二战时日军用于宣传的形象,忽视日军不忠、不勇的军人本质,一味强调日军在中国战场特定环境下的虚浮表像,才是如今“精日”横行的根源。当代影视人应该向老艺术家们致敬学习,只有真实还原历史本质,将侵华日军丑陋的精神本质和更加丑陋的形象外貌表现出来,才能尊重历史,不辜负十四年抗战的先烈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