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 “人才绿卡”搞成特权的“黄马褂”

出行畅享贵宾礼遇,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新创业优先支持……备受瞩目的长沙市207名高层次人才名单出炉,榜上有名的翘楚精英及家人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人才绿卡”。(5月30日《长沙晚报》)

出行可以优先购买紧俏车票;道路拥堵可以绕过单双号;医院看病可以优先手术;公立学校,别人的子女进不去,人才的子女能够一路绿灯;就连配偶就业,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另一半是人才而降低门槛;到了创新创业上,如果是人才申报的项目优先给予资金扶持。

这就是最近这一两年,各地都奉若神明的“招引人才”的葵花宝典。无论是叫“人才绿卡”,还是叫“人才证件”,都没有脱离一个属性,那就是“特殊照顾”、“另眼相看”、“敬畏贵宾”。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也因此,各地都掀起了人才大战。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情,重视人才就是敬畏知识,敬畏知识就能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让更多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一句空话,延伸了来说,这对于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有好处的。

然而,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度把握不好,就会产生负面作用,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现代社会,法治社会,对人才的照顾需要守住社会底线。

我们照顾人才该如何照顾?可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供最好的科研设备,给予其符合劳动价值的工资收入,让他们感受知识的价值。可是,有些事情原本是社会规则,不应该因为持有“人才绿卡”而打破。

比如购买车票,需要坚持“先来后到”,车票紧张大家都想买票,凭什么“人才可以买”,“普通人不能买”?比如就医看病,也该是“有序排队”,“轻重缓急”,凭什么人才就可以优先手术?那些排队排到“我心疼”的患者只能把“生的机会”留给人才?比如,公立学校资源匮乏,大家都要参加摇号,为啥人才子女就可以避开所有环节?比如人才的配偶,不见的就是“人才”。那么,同样参加报名应聘,“成绩优秀的普通人”就要把岗位让给“成绩不好的人才配偶”?招录公平何以体现?

封建时期的皇帝,发明了“黄马褂”制度,凡是领到“黄马褂”的人,可以割发代首,可以重罪轻判,这不是正常的奖励,这是有法不依,这是“官民不同”,这是“州官放火”。新时期,我们需要尊重人才,但是不能把“人才绿卡”搞成“黄马褂”,这不是进步是后退。

必须剥离掉“人才绿卡”上的特权功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