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双神奇的手, 穿越几千年的时光痕迹, 把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有一双神奇的手,

穿越几千年的时光痕迹,

把文物还原和呈现在我们面前。

——李仁清

第一次跟李仁清老师见面的时候,我注意到的就是他的双手。

面前的这个老人,是有着老派手艺人的温和与认真的。跟人交谈的时候,语速缓慢,不急于表达什么,跟他从事的工作一样,有着气定神闲的从容。

他的双手,似乎也融入了这种特色,不缓不急地拓印,似乎在顷刻间,一副作品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双属于大国工匠的手,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痕迹,把几千年的文物还原和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双神奇的探索之手。

一个难题

精如蝉翼、细致入微。这些由碎片拼接起来的拓片每一局部,都要仔细检查,一点点疏漏都不能放过。这就是李仁清老师的日常工作。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做了三十多年了。

帝王墓穴神道上的石人、石兽,高山崖壁上的摩崖文字、石窟造像等,这些精湛的石刻艺术让世人称绝,但是时光变迁,这些石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破坏,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石刻艺术保留下来,这是一个难题。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发明了传拓技法,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独特的文献复制技术,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拓片技艺让这些文物的“容貌”永远保留在世间。

李仁清初入行的时候,是为了生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发现,现有的传拓技术主要是复刻平面碑刻,而很少能用来传拓高浮雕。由平面转化为立体时,整个行业都是束手无策的。

在这个基础上,李仁清一直想研究出一种技术,来攻克这个难题,但是他当时的师傅告诫他,这是不可能的,立体的东西会顶破拓印纸张。然而李仁清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学习拓印的过程,让他看世界的视觉由平面变得立体,他不急不躁,在拓印的世界里探索。

立体传拓是将三维变成二维,用二维表现三维。需要在凹凸不平的圆雕石刻上按照物体的形状来拓印,化整为零,整个过程下来,拓印出来的是无数张碎纸片,有时候甚至达到上千张,然后需要按照石刻本身拼贴复原成完整的图案。

这是一个与石刻对抗的过程。李仁清将这个过程视为对自我的打磨,过程繁琐而细腻,任何一点浮躁性急,都会造成功亏一篑。他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敬畏和征服的乐趣,无数拓印的碎片,需要他分块的揭取,再经过耐心细微的拼合。这个难题,终于被李仁清攻克了。

他说,在石刻雕像之前,肯定有一副样稿。而拓印则是把雕像还原成样稿,这是一种历史的还原,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一个信仰

拓印一幅雕像,需要拼接数百数千张碎片,有时候,最小的碎片,可能就跟拇指盖那样大小,这个过程,可能是7天,10天,15天……最终,这一片片碎片,经过李仁清的双手,巧妙地还原成一幅幅艺术作品。

拓印一个雕像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这尊雕像,了解它 的时代背景。因为每个时代雕像的特征和不同地域的特征,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脸型、服饰、雕刻手法,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北朝的脸型,隋唐的脸型,宋代以后的脸型,都有细微的差别。还有对佛教的信仰,每个地域也不一样。在拓印的时候,假如比例不对,就会变形,这对比例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拓印出雕像的原貌。

而这些历史知识,都是李仁清在摸索中记忆的。在不同的角度,李仁清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他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与形制图案,让雕像的面貌逐层清晰。

他的心里,对要拓印的雕像有了一个立体的了解。他就如同摄影师一样,把雕像最大程度地清晰还原出来。些雕像在他看来,不再仅仅是一个物体,而是传达着对应时期的人类的审美、信仰和社会文化。

将石刻雕像的拓印修复到最接近的初始状态,使大家接受到对应的历史信息,成为李仁清的拓印信念。他说,让大家通过拓印,看到你原本见不到的东西,这才是我想做的。

一个传习

1916年5月18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金水区文化馆四楼“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设立“李仁清传习所”,以师带徒的名义,李仁清在上海、桂林、福州等地连续四次给学员培训授课传拓技术,为中国石窟和石刻保护培养人才。

他讲从事拓印工作以来收集到的知识养分厚积薄发,同时又毫不吝啬地将这些知识传播给自己的弟子们,甚至在网上公布拓印技艺的教程,供大家学习。

同时向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博物院等捐赠了几百幅拓片和历代原石石刻,这些都价值不菲。李仁清觉得,好东西应该由国家公共部门保存,这样可以供更多的人欣赏,以便将历史文明保留给后人。他还出版了《中国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高浮雕传拓艺术第一人”。

人做任何事情都踏踏实实的,比什么都强。李仁清说。

说完这些话,他又低下头去做拓印工作,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有一个工匠的坚守。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敬仰。

- END -

编辑:王海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