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真的做过驿卒?明末裁撤驿站是谁的主意?

关于李自成的出身,史料中的说法各不相同。

《绥寇纪略》等史料中认为,李自成的祖辈生活比较富裕,到了李自成这一代,却把自己搞破产了,但没有说他做过驿卒,后来因为刑事案,铤而走险。

《明史》中却说,李自成家中贫困,早年在银川做过驿卒,善于骑射,后来犯法逃脱,做了屠户。

《明史纪事本末》中说李自成“善走,能骑射,家贫为驿书”,这里的“驿书”应该是为驿站传送书信,意思和驿卒差不多。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明代的驿传、递运系统,它们大体相当于公共的邮政系统,同时也传送人员和货物。

按照《明会典》的说法,具体承担驿传物资的,是递运所,每个递运所的交通工具是船只或者车辆,不同规格的船只和车辆,配备数量不等的人员,加上管理人员,这个系统平时的运营自然需要一笔不小的钱。

年轻的崇祯皇帝登基之初,就面临财政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辽东的形势越来越坏,需要大量增兵增饷。所以崇祯皇帝在许多方面要求节流,比如清除明军中存在的腐败,核定兵员的真实数量,杜绝冒领军饷的现象,一共节省下来几十万两银子。

这必然影响了许多人的利益,也影响了底层士兵的收入,引起多处边兵的噪动。

另一个措施,是裁撤驿站,当时计算的结果,是可以节省下来几十万两银子,这可是一笑大钱。

这个主意是兵科给事中刘懋提出来的。

《明史·食货志》中说,明代的杂役繁杂,百姓不胜其苦,一条鞭法实施后,也没能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刘懋提出裁撤驿夫,把驿站的劳役编派给广大民户去承担。如此一来,既给民户增加了负担,又导致大量的驿夫失业,“驿夫无所得食,至相率从流贼为乱”。

就当时的现实来看,无论边镇的饷钱还是驿站的费用,确实都有相当大的水分。不过,做为全国性的邮传系统,驿站在物资传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重要的一点,每一家驿站都雇佣着许多穷人。这其中肯定存在着盘剥,最后真正落入这些穷人手里的金钱,数量少得可怜。但是,这些穷人用自己的苦力能够固定地换取一点点收入,即使不足以果腹,起码能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稳定的预期。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今,朝廷裁撤了驿站,大批穷人一下子成了无业游民,又赶上灾荒之年,这些人要想生存下去,会接受任何诱惑。

我们无法确定李自成是由驿卒变成反贼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大量被裁掉的驿夫衣食无着,最终成了乱民的一分子。

所以,在裁撤驿夫的问题上,刘懋和崇祯皇帝的目光太过短浅,只算了经济帐,没有算政治帐。

《绥寇纪略》中有一种说法,后来刘懋患病时,很后悔当初自己给皇帝出了那个馊主意。

刘懋死在北京,遗体要运回老家,走到山东境内时,竟然找不到赶车负重的驿夫,而且底层百姓都很痛恨他,“各处饥民甚至呼其名而诅咒之,图其形而丛射之。”

于左 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