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位文学天才:孤独者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

天才都是孤独的,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

不过,与其他天才相比,对卡夫卡而言,这种孤独感也许更加强烈。

弗兰茨·卡夫卡,主要生活于奥匈帝国时期,可以说是奥地利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天才,甚至有学者把他推崇到了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并肩的高度。

但和这些大人物相较而言,卡夫卡的一生显得过于平淡,几乎是默默无闻的。他没有参与经历过什么历史重要事件,而且还英年早逝,终年41岁——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因肺结核病逝。今天是卡夫卡逝世94周年的日子,当年的“卡夫卡热”似乎如今已经渐渐冷却。

解读卡夫卡的生平,除了和暴君式父亲的紧张关系(不得不提那一封著名的写给父亲的书信),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感情生活——与几个女性的纠缠,三次订婚然后又解约。

他害怕孤独,然而更热爱孤独。

卡夫卡与女友菲利斯

无疑,作家毕竟还是要以作品说话的。卡夫卡的作品并不多,留下了《审判》、《城堡》、《美国》三部未竟的长篇,以及《变形记》、《饥饿艺术家》等若干短篇。

相比著作等身的作家,如拥有皇皇巨著《人间喜剧》系列的巴尔扎克,自然相形见绌;即使是以写作极为苛刻著称的福楼拜,也要比他多一两部长篇小说。

卡夫卡作品中文译本

当然,卡夫卡不能完全称为“职业作家”,他在保险公司上班,拥有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正当职业,只能在工作之余创作。这也是造成他少产的原因之一。

但是,其作品的独特性,特别是梦魇般的故事情节,无论是写作的手法抑或是蕴含的思想,还是让他成为了现代主义作家的最伟大先驱,备受世人赞誉。这也是他死后多年的事情了。

若非好友布洛德不顾他要烧毁一切作品的遗嘱,而是全力帮他整理出版文集,也许卡夫卡的名字早已在世间湮没无闻了。

所以,这也再一次说明了卡夫卡生前是何等的孤独。

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布拉格广场上的卡夫卡铜像

-THE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