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朝考个状元到底有多难?难到让你怀疑人生!

国人有着浓浓的“状元”情节,每年高考过后,各省、市、县的文理状元分数也在万众期待中张榜公示。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历程,大张旗鼓宣传状元,不该成为媒体之风,对于考上的学子们,应多一分理解与支持。

高考并非今天才有的名词,实际上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在一定形式上,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但古代高考状元的含金量也绝非现在的省市高考状元可比的。

今天我们就以科举最为完善发达的明清两朝为例来聊聊,古代人是怎么考状元的。

明清朝的学子考状元,首先得先有个举人身份。成为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经历县试、府试、院试考中秀才,秀才也绝非多么容易考,有人考了几十年还是一个童生身份。

有了秀才身份之后,才能参加乡试考举人。乡试是一个省的读书人在竞争,考中第一名称作解元。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考中的就是举人,考上了举人才有机会做官。像闻名天下的唐伯虎,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所以又有唐解元之称。

有了举人身份后就可以去京城参加会试了,考中者被称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是会元,会元是状元吗?这个还真不是,距离状元还差最后临门一脚---殿试。

能参加殿试的贡士,基本上不会再落榜了,就看能考个什么名次。殿试一般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试题目基本上只出一题,考完之后先由考官阅卷,考官看完试卷后会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形式,同时标上优劣符号,标示符号分为五等,即“圈”、“尖”、“点”、“直”、“叉”,分别画作“○”、“△”、“、”、“‖”、“×”。

前三名(一甲)的试卷必须是8个“○”,稍逊者为二甲,再次为三甲。所有的阅卷工作必须在两天之内完成。待评定审核、检查完毕之后,主考官将前十名的试卷呈给皇上,由皇上御笔钦定名次。

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然后放榜公示,至此考状元之路才算结束。可见在古代考状元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游戏中的打怪升级还难,多少人皓首穷经,一生功名不就。一旦考中那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古代科举既给了寒门子弟一条向上的道路,选拔了人才,又因难考而“悔人不倦”,真是一把双刃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