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从祭祀、辟邪到陈设珍玩的演变

中国玉器制作的历史非常悠久。至迟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从此,他们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创造了独特的玉器艺术。

在先秦时期,玉器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可以显示身份,象征财富和权力,用作沟通天人的灵物。

在西周时期还是当时礼的重要载体,甚至因其温润莹泽的优越属性而成为道德情操的化身。

秦汉以后,玉器逐渐褪去其炫目的光晕,但仍承载着人们祛祸祈福、安康吉祥的美好愿望。

因此,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不仅蕴涵着我们民族的心理、意识、趣味和好尚,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鲜明的审美趋向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祭祀与权威

商代甲骨文“礼”字(上图所示),包括两个象形的部分,下边的“豆”表示盛放祭品的容器,上边的“曲”表示在器皿中有两串玉器。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神权巫术主宰社会,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礼”事神致福的原意以及玉器用于祭祀天地神鬼的礼仪功能。

玉的硬度远高于一般岩石,加工费力耗时,只有拥有权威的人才能够支配大量人力为他们制作数量众多、精美贵重的玉器,因此,玉器也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标志。

龙行玦以玉比德

周代从神治走向德治,玉器亦成为礼制和最高伦理的载体。

璧、圭、琮、璜、璋谓之“五瑞”;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玉的纹理、色泽、声音、硬度、质感所表现出的莹泽、舒扬,坚而韧、温而润的自然属性还被象征君子应该具备的仁、义、智、勇、洁等美德,所以讲究人格修养使君子“于玉比德”、“无故玉不去身”,追求“佩玉之度”、“佩环之声”的和谐举止和华美声貌。

佩玉纳入生前死后礼的行为规范。

辟邪与吉祥

商代甲骨文中的“宝”字写法如上图,意味室内藏贝藏玉。

随着周王室日趋衰落,西周传统礼制亦告崩溃,用于祭祀、象征权威的礼玉因之式微。秦汉以后,饰玉作为俗世的珍宝越来越多地用于寻常生活。

古人认为玉有祥瑞之征,能远祸近福辟邪除祟,所以玉常被制成衣冠发饰或其他随身物件。“吉祥”是饰玉一贯的母题。

仙神瑞兽琼花,这些造型往往以含蓄或谐音的手法组成一定的装饰纹样,寓意着福寿绵长、富贵康宁、好德高洁以及夫妇和合、子孙繁盛等内容。

春水秋山

辽、金时期,北方契丹、女真民族的帝王都有不同季节游牧渔猎的习俗,以这种春、秋捕猎为题材的玉器被称作春水、秋山玉。

春水玉主要表现用猎鹰捕捉天鹅的情景;秋山玉则多以虎、鹿、熊和柞树象征山林间的狩猎活动。

元代蒙古族的狩猎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亦不乏此类题材的创作。

陈设珍玩

从隋唐至清,出现了许多玉制文房、器皿等器物。

这些玉器造型或高古或新颖,雕琢精美;可实用亦可赏玩,但材质主要表明其华丽贵重,和使用本身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多用于富贵人家的居室陈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