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盘点古装历史剧中那些常识错误,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1.后妃在皇帝面前自称“臣妾”。

一般来讲,古汉语当中每个字都代表一个意思。比如今天所讲的“妻子”,在古汉语中其实包含了妻子和儿子两个意思。而“臣妾”也分别包含了“臣”与“妾”两层意思。

《尚书传》记载:“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都是一种贫贱之称,统称作为臣民的一众男女。如:唐朝名臣魏徵给唐太宗的上书中就提到:“四海九州,尽为臣妾”。

所以,后妃在皇帝面前的正确自称应该是—妾。我们翻阅《后汉书》、《宋史》、《明史》等典籍,均可看到后妃在皇帝面前自称为“妾”,而从不自称“臣妾”。

2.清宫剧中儿女称皇帝为“皇阿玛”。

“阿玛”是满语“父亲”的意思,但在满语中是没有“皇”的发音的,正确叫法应该是“汗”,即“汗阿玛”。后来随着满族的逐渐汉化,到了清朝晚期出现了“皇阿玛”的叫法。

3.圣旨开头必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事实上,只有明清两朝的皇帝圣旨才有这样的开头语。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以贫苦出身开国称帝,首创“奉天”二字,以表示君权由上天所赐。《万历野获编》记载的很明白:“(明)太祖‘奉天’二字实千古独见……以至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此外,“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先读“奉天承运皇帝”,然后再根据圣旨的不同用途读后边的两个字,比如:昭告天下,就称“诏曰”;宣示百官,就称“制曰”;提拔或表彰官员,则称“敕曰”。

4.后宫女子称“本宫”。

“本宫”的意思即一宫之主,所以,后宫女子当中,只有皇后和掌管独立宫殿的妃嫔可以自称“本宫”。如果晋升到了太后级别,就很少用“本宫”这个自称了。

此外,东宫太子也可以自称“本宫”,因为太子掌管着东宫。近年热播的《琅琊榜》,虽然是一部架空历史剧,但用词还是非常考究的,这里头的太子自称就是“本宫”,这一点是正确的。

5.称呼官员为“大人”。

“大人”最早是指周朝的占梦官,秦汉时期开始指代成年人,后来逐渐演变成泛指身居高位者。但是“大人”并不是一个当面词,不能直接用来称呼某某官员,比如:唐朝的杜甫曾经任职左拾遗,我们称呼他一般为“杜拾遗”,即姓加官职,而不称他为“杜大人”。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大人”开始用来作为当面称呼,但仅限于督抚级别的官员。道光朝以后,“大人”就用烂了,末流小官也可以称呼其为某某大人。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影视剧中称呼和珅为“和大人”,这是错误的,因为和珅不姓“和”,姓钮钻禄。

6.吃玉米。

玉米是明朝中后期才传入我国的,很多时代在明中期之前的影视剧,常常会出现“玉米”这种食物,这是错误的。

7.称太监为“公公”。

“公公”其实是一种尊称,只有年长及地位较高的太监才会被称作“公公”,一般的小太监是不能称呼为公公的。

8.太监自称“奴才”。

“奴才”这一自称始于明朝,所以明朝之前的时代,太监在皇帝和后妃面前是不会自称“奴才”的。不过“奴才”在明朝是一种蔑称,有级别的太监还是会自称“臣”的,比如掌管东厂的“厂臣”就可以自称臣。

到了清朝,“奴才”这种称呼变成了一种荣誉,因为只有满族文武大臣才能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汉族大臣只能称“臣”,“臣”的地位低于“奴才”。曾国藩力挽狂澜,拯救了清王朝,虽然官居一品,也只能称“臣”,而不敢称“奴才”。因为他毕竟是汉人,皇家是把他当外人看待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