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何不称帝?虽拥有超强实力,但他却有一个消灭不了的对手

“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是乾隆对睿亲王多尔衮的评价,这意味着自顺治帝以来人们对多尔衮的负面评价,得以终结。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大权在握为何不称帝,反而是拥立了6岁的福临?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历史总是让人玩味,皇太极和努尔哈赤死后一样,临死前没有指定继任者是谁。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除了早夭三个外,长子豪格最初出色,而且比十四叔多尔衮还要大三岁。要知道,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豪格就已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了。

很多人认为豪格是一介武夫,这是不对的。在对待明朝、朝鲜和蒙古三面的关系,豪格认为明朝是后金最先需要对付的,而且该联合其他力量一同对付明朝,能看到这点在后金政权中绝无仅有的。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多尔衮召集诸王召开会议,主题只有一个:皇位继承人的人选问题。

当时满族还没有实行父死子承的制度,采取的是推举制,这意味着皇太极的众多兄弟也有资格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当时有七个人拥有这个资格,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这七个人中最希望的是两个人: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在崇祯殿的秘密会议上,皇太极的长兄代善提出豪格应该继承大统,“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要知道以代善的势力和两红旗的支持,豪格似乎已经十拿九稳。豪格“谦虚地辞让”,这时多铎针锋相对提出立自己,活活打脸豪格。多铎话刚出口就遭到反对,这时多铎又提出,“不立我,当立礼亲王。”

礼亲王代善直接回答自己年老,难以担任重任。眼看一时没有结果,一气之下,豪格离开会场。眼看会议陷入了僵局,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提出由6岁的福临即位,并由叔王摄政,最后就此达成了共识。

这次会议过后的十二天,即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位,两位辅政王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当众发誓要用心辅助,“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以恩仇为轻重,则天诛地灭,令短折而死。”多尔衮之所以拥立福临,最大的原因是他实力不够,达不到一举消灭豪格。

参考资料:《清世祖实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