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种赌博形式与科举考试有关,造就大批富豪

晚清的赌博形式“闱姓”,亦称“卜榜花”。“闱”是旧时对科举考场、试院的称谓,如秋闱、春闱。“榜”,即榜眼,“花”,即探花。它主要盛行于广东、澳门、香港、广西、上海等地。

“闱姓”兴起于道光末年,最初仅仅是一种民间赌博形式。1861年,广东的士绅向官方提交了开办“闱姓”赌局的申请并获批准,由此发展成为经官方认可、开赌局收票的合法赌博形式。

《番禺县志》记载,“闱姓”最开始的时候是以文武乡试榜中的姓氏为赌,后来逐渐发展到会试榜,以至于所有榜单皆可赌之。

“闱姓”游戏券。

每次在考试之前开赌,主持者先刊登数十个姓氏,令人择二十姓为一票,取一千票为一薄。到发榜之后,其票与榜单上姓氏相合最多者是为头票,次曰二票,再次曰三票,中者可得利60倍 ,三票以下则无所得。

“闱姓”以小搏大,每到考试之年,赌注不下数百万两白银,在所有类似行业中可谓是最大的。

光绪初年的《申报》记载了这类赌博“盛况”,在每届文武乡试、会试、童试之时,先以八十姓刊单发卖,令买者圈出二十姓。待考完发榜以后,核对在这二十姓之中中了多少个,以定输赢。比如二十姓全中,那就是彩。若无全中者,则以中多者为赢。如十六姓、十五姓、十四姓,即可定头彩、二彩、三彩之数。

晚清广东赌风盛行。

“闱姓”使得承办的商人大获其利,造就了“闱商”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以“闱姓”为手段,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广东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广东香山人刘学询,家里本来很贫穷,但自承办闱姓以来,不久便成富商巨贾。后又广置良田,经营房产,大兴土木,历数年之久,仍未告竣。其女又与前两广总督卢坤的孙子联姻。

刘学询还开设钱庄、自来水厂、饭店等产业,还联合省中各巨商,设立商务局,俨然成为广东商界领袖。

刘学询手迹。

承办“闱姓”多年,刘学询的金钱势力足以左右科举士子的成败及官吏的升迁。督抚对他都不能小觑。

甲午战争前后,广东巡抚马丕瑶请刘学询募兵练军,以补兵力不足,并委其总理一切事务;李瀚章、李鸿章之时,刘学询先后成为其幕僚;清廷更是授刘学询道员衔,与庆宽等赴日,刺杀康有为和梁启超。

清末民初,刘学询更是积极谋划两广独立。及至惠州起义,孙中山遣人“持密函至沪访刘求助巨款,并约与合作”;并言“或称总统,或称帝王,弟决奉足下当之,故称谓由足下裁决”。

晚清街头赌博。

由于“闱姓”赌博是利用考试来进行的,参加考试的人和考试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赌博者的利益。赌商们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而无所不用其极,如设法拉拢、贿赂考官,对考生进行威胁、恫吓。更为可怕的是如果主考官、阅卷老师也参加了闱姓赌博,那公正的科举考试又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等到官府意识到“闱姓”的危害,已经到了有禁不止的地步。科举考场所沾染的赌风,烈烈劲吹,日盛一日。其后受病渐深,遂入膏肓,难以救治。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考试,利用科举考试下注的闱姓赌博活动也随之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赵利峰《晚清粤奥闱姓问题研究》,蒋坤《“闱姓”赌博与晚清广东社会》,安广禄《科举考试与赌博》

(“小历史”作者申向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