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瑞| 笔墨不随时代

人物简介

龙瑞,笔名大龙、蜀人。四川成都人。

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受教于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

2001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2003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2006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美术观察》名誉主编、文化部“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京西宾馆、香港特区政府、澳门驻军大楼、台湾及美国、日本、韩国中国文化中心等重要场所作画并收藏。

出版有《中国国画家作品集·龙瑞》(文化艺术出版社)、《龙瑞画集:山水家园》(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迎2011法兰克福书展系列丛书·龙瑞专辑》(线装书局)等个人画集。

艺术主张

正本清源、贴近文脉

试图从现代性回归传统性,是对于传统文脉的回溯与复兴。

“贴近文脉”:敬畏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强调中国画要有中国文化的特色,要反映中国艺术精神,承续和发展中国画重气韵、重诗意、重诗书画结合的历史脉略。

“正本清源”:希望抓住中国画的根本,理清它的源流,搞清楚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使它走向正确的大道。

作品欣赏

龙瑞不但是画家,还是一位极有思想深度有学术见解的画家。

▲澄怀观化

其认为不仅是中国画要贴近文脉、正本清源,中国的美术理论建设也需要“贴近文脉,正本清源”。

▲阿尔卑斯山气象

认为在向西方学习了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中国更应该建设自己的当代的美术理论体系。

▲好山十里都如画

关于其作品,从笔墨到图式,全面向黄式画风复归,在题材、立意、构思和笔墨语言上,更为自由、随意和率性。

▲青山过雨浓

距远观之,山势雄厚,体面严整,有俨然峻拔之势;

侧近观之,点画纵肆,墨色温厚,有温润隽永之情。

▲华山之南

不仅重视形式结构的经营,也重视笔墨语汇的纯化,整体呈现出中正至大、宏阔丰满的格局。

▲家在清江畔

从笔墨来说,虚中见实、枯中见膏、粗中见秀的笔墨个性的追求使其画作形成重笔墨、重意蕴、大气韵、大境界的风格特色。

▲青城后山

其模糊了以“线”作“骨”、以“墨”作“肉”的功能分层,而完全以“用笔”解决山石茂林的团块形象的呈现。

▲路人青松第几家

以枯笔浓墨和湿笔淡墨的交错混融追求画面内的笔墨关系。

▲秋山观瀑

在“湿”与“枯”的纷披之中显现浓重之内的透脱、苍茫之里的秀润,以此呈现郁然深秀、浑朴厚拙的笔墨意味。

▲秋山夜雨

从图式来说,其无论是画大幅巨幛还是画案头小品,均呈沉雄博大之气,浑厚苍茫之象。

▲山间春日

改变了山水画所呈现的自然时空框架,以寻找隐藏在山川之中的各种方形结构取代以山川的烟云变幻作为笔墨的表现意趣。

▲溪桥烟霭

其善于处理整体与局部之关系,尽广大亦致精微。

▲雨后山色

大幅作品远看有势,近看有质。

▲燕山金秋

小幅作品,则画得轻松自如,随心所欲,其画小幅,幅小而境界大,于松透中见宏阔气象。

▲夜山图龙瑞

人物评价

出生于1946年的龙瑞,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和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他是新中国培养、新时期造就的一位中国画家,他的艺术成长与艺术锤炼莫不得益于新中国文艺思想的洗礼。作为李可染的弟子,他曾起步于“写生山水”而为传统山水画注入现实主义的审美因素;作为新时期造就的一位中国画家,他从“写生山水”转向“构成山水”的研究与突破,为传统绘画注入了现代主义的审美情趣。但也恰恰在“构成山水”的现代性研究中,他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与断裂,而在文化精神上对于黄宾虹的邂逅,才真正形成他个人艺术探索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而将他对于艺术现代性的理解转入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之中。其实,笔墨语言的自立是和抽象构成等同的一个现代性美学概念。这种现代性,都强调了艺术独立于再现审美对象之外,对于主体精神自觉、自主的追寻与凸显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意义。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偏重于媒介审美的探索,一个注重形式规律的发现。因而,也可以说,龙瑞在当代语境中对于纯粹笔墨精神的倡导与实践,是另一种方式的现代性表述。只不过这种现代性是对“写生山水”——现实主义新传统的一种调整与反拨,是对“构成山水”——西式现代主义新探索的一种民族化的转换与深化。笔者以为,“贴近文脉”“正本清源”对龙瑞而言,仍然只是他艺术探索不断前行的一个过程。一个充满文化自信与自觉的集大成者,必定会在借鉴与回归中完成新的跨越。

——尚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modenet山水画文化艺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