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武备:明清苗乱战争中的苗人武士(1459-1797)

自15世纪以来,中原王朝随内卷化危机的加深转而不断拓殖西南边疆,其与西南诸原住民的冲突也加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苗人是对中原王朝的拓殖反应最为激烈的西南原住民之一,有史可考从1459年到1797年的300余年时间里,苗人发起大大小小的反抗活动数以百计,战火燃遍滇、黔、湘、鄂、川、桂六省,参与者上至朝廷“抚恤有加”的土司下至“茹毛饮血”的蛮苗皆有之。本文将从尚武传统、军事组织、士兵训练、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队通讯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这一时期的苗人武装。

尚武传统

1

▲苗疆是勇士和不法之徒的摇篮

蛮之所以谓蛮,无非穷山恶水。明清时期,绝大多数苗人都居住在农耕难兴、教化弗能的高山峻岭溪涧峒洞之中,各种豺狼虎豹毒蛇瘴气层出不穷,拦路抢劫、部落仇杀蔚然成风,揭竿而起、天兵进剿有如家常便饭,这片天地素来勇士和不法之徒的温床,懦夫和弱者的地狱。客观世界的残酷形成了苗人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即英雄崇拜,这种崇拜英雄的心理特征在苗人的社会实践中转化成一种崇力尚武的传统。

受这种尚武传统影响,苗人大抵轻生乐斗,使得好一手枪矛镰弩技。

苗疆武器制造业发达,尤擅长锻铁为剑揉木为弩。战争年代自不消说,承平年间苗人男子出入亦全副武装如临大敌:“贵州黑苗,性悍好斗,头插白翎,出入必携药弩、标枪、环刀”;“湖南永顺苗性悍野,贪而多疑,蓄发垂鬓,两耳带圈,出入佩刀携枪,祀鬼,刻主为契,少不合即行劫杀”;“贵州九股蛮,健者结束(训练),尚能左执木牌,右持标杆,口衔利刃,捷走如飞。”上述记载出自《贵州通志》和《永顺县志》,虽略有夸张,但足以勾勒出一群果勇惯战的苗人武士的模样。

▲苗人猎虎图

需要勇气时,苗人武士从不会令人失望。苗人全民皆兵,遇到突发的战事,苗人武士便会自发携带武器粮食在他们的“老虎汉”(武士首领)的率领下奔赴战场。苗人从不害怕战争,他们对待敌人有如秋风扫落叶,他们在战场上,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会使尽全部手段杀死敌人,就像对付那些食人伤畜毁苗的害兽一样。

苗人的勇猛善战让中原王朝头痛不已,也被中原王朝所利用,比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援辽战争、平播战争都有苗人武士的身影。

▲乾嘉苗乱绘画

军事组织

2

▲乾嘉苗乱绘图

五指握紧的拳头要比分开的五根手指有力。在战场上,个人武勇要让位于协同作战,10个同生共死的勇士胜过1千各自为战的乌合之众。苗人土司和老虎汉们为了集中运用他们手中桀骜不驯的苗人武士,设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军事组织——营旗制。营和旗都是苗人武装独立的军事组织,两者互不统属,设立原则亦不同。总的来说,营是按照士兵数量的多寡来设置的,而旗的数量是根据地域来设置的。营和旗的数目多寡则取决于各地土司和首领的势力强弱,强则如播州杨军势上万朝廷忌惮,弱则1千几百边将敢构陷之。

组成营的最基本单位为甲,每甲25人,设1甲长御之。4甲合为1哨,1哨有100人,设哨长和协哨各1人督之。4哨合为1营,1营有400人,设营总和参谋各1人管之。3营合为1镇,1镇有1200人,设裨将军1人把总数员辖之。2镇合为1军,设参将或守备1人统之。

▲出入带刃的苗人武士

旗是一种寓兵于民、军政合一的军事组织,但凡土司或首领境内的男丁都要编入旗内,旗内健儿经挑选输入营军,其余旗丁伺机待命。

军队训练

3

没有哪一支辉煌伟大的军队不源自艰苦卓绝日常训练。固然苗人武士参与大规模军事战斗前,他们就已经拥有了与生俱来的体魄和胆气,和丰富的武器使用经验。但战争终归于战争,它不同于狩猎采集、部落仇杀、拦路抢劫等苗人武士的日常生活。土司和老虎汉们会针对部下的习性,制定一套训练方法,以期苗人武士能够在战场上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下面以永顺土司为例:

“史载永顺司治西2里许,有校场坪,土人常于此处演武。又西北5里许,有搏射坪。又北五里有射圃,地势均广敞,土人每于此搏射。

▲苗人训练图

校场坪是一块约为1千米多长的天然草坪,永顺当地又称它为“跑马坪“。搏射坪是一块船形地,两头窄中间长,目测有数千米长,周边群山矗立,群山中央有一堡名曰”观亭堡“。射圃位于紧邻永顺治所的灵溪河西岸,其长约2长米。

从训练场位置和名称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出土司对苗人武士训练的特点和项目。

第一、练兵地点多在开阔地带,土司居高临下,对各部的排兵布阵和战力强弱可以一目了然,有利于从整体上指挥调动

第二、练兵地点也有选在山高林密的地方,便于武士熟悉本地地形,可以很好地进行本土作战。

第三、土兵的训练项目除了协同作战的密集阵外,还有射击、近距离搏杀、体能等。

▲别打了,先吃饭吧

武器装备

4

在冷热兵器交接的时代,武器装备决定了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苗刀如图

A·苗人武士的近战武器:刀和枪是苗人武士最主要的近战格斗武器,其中又以刀最为出名。苗人武士所使用的刀称苗刀,又称杀牛刀、环刀。刀长两三尺,宽约1寸五六分,刀柄为木制,刀口颇为锋利,削铁如泥来形容它并不为过。苗刀锻成之日需斩牛首来试刀,有记载”牛行刀落,牛首落其躯仍行十几步“之类的趣闻。枪,即长杆标枪,可投可刺。枪杆材质为竹或木,枪簇极为精锐。数十步外,涂毒投之人碰顷刻毙命,不涂毒投之中则洞胸穿首。苗人所使用的长杆标枪本系其狩猎武器,中之则生弗中则死,故命中率有保证。

▲弩,火绳枪,标枪

B·苗人武士的远程投射武器:弓、弩、火绳枪、标枪。标枪和弓不复累叙。弩,是苗人武士狩猎的工具,运用于战争也犀利。西南原住民善使弩古来有之,昔蜀汉就曾将西南弩兵编练成军,出祁山和魏军弓手对射不落下风。苗人武士使用的弩弩身毫不逊于英格兰长弓手所使用的紫杉长弓,射重箭能致远。其使用的弩箭,箭身多为竹质,箭头常涂毒,杀伤力惊人。火绳枪是15世纪末传入中国的外国武器,以高命中率和高杀伤力受到东亚各民族的欢迎,苗人在和官军的战斗中很快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火绳枪的技术。

▲披甲执矛杀狗图

C·护具。苗甲分木质,棉质,皮质,布质,铁质物种。关于铁质的苗甲,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贵州同志》有明确记载:”头顶铁盔,后无遮肩,前有护面两块,即铸成盔,极重。身披铁铠,上如背塔,止于乳。下用铁炼周身,形如圈,笼缀于上。坐则缩,重约三十觔,下以铁片缠身。

▲张秀眉是苗人

军事设施

5

▲全副武装的苗人武士

军事防御工程是军事设施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既是保卫后方生产基地和交通的坚实屏障,更是准备、发动攻势的前哨基地。军事防御工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另一种人工的。刨去天然的军事防御工程,苗人土司和头领也设置了众多的人工军事防御工程。

无论是人工的抑或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工程,基本都设在土司和头领辖区连接周边的要道隘口附近。驻兵在这些地方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辖区境内的人口迁徙流动,也能够御敌于门外。

明代播州杨的海龙屯就是历代苗人军事防御工程的翘楚。海龙屯占地1.59平方公里。居群山之巅,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绝壁,仅东南面一条小道通往山顶。自下而上,依次是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六关依次屹立。

▲海龙屯复原图

军事通讯

6

在战争中军事信息的有效及时传达,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另一关键因素。

苗人武士平日在家耕种狩猎,战时通过独特的符号来动员集结。根据战争的急缓程度,传递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普通的军情,是竹子里夹着一根鸡毛和一尾辣椒。紧急军情除了竹子夹鸡毛和辣椒外,还要加上火绳和枯炭。火绳就是火绳枪的导火索,这种火绳只要足够长可以点燃后一天一夜不熄灭。军情就是通过这些小玩意儿传遍各营各旗、各寨各村、各户各人。村寨的老虎汉看到信使送来的信物后,会敲锣打鼓告知自己的人民,而苗人武士在得知军情后会用最快的速度武装自己,然后在自己的首领指挥下迅速集结听调从遣奔赴战区。

▲正在执行传递军情任务的苗人骑马信使战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