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身故后 慈禧给了他如何独一无二的赏赐?

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仕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惨败,是李鸿章一生命运的巨大转折点。

在战争失败后,李鸿章被革除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后来虽转入内阁办事,但只是个投闲置散的虚衔,失去了实际权力。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再度垂帘后,李鸿章作为慈禧的实力班底被起复,外放为两广总督。李鸿章就任两广总督期间,中国遭遇了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又紧急调李鸿章北上与联军议和。

在签订完《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因年事已高,加之承受了过大的压力,以致心力交瘁,就此一病不起。

重臣去世,按照惯例,朝廷会有恤典。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签订《辛丑条约》,虽然也是丧权辱国,但也确实止住了八国联军入侵的动乱,所以在当时声望很高,身后的恤典也非常隆重。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朝廷安排李鸿章恤典的上谕是这样写的:

“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立和约,悉合机宜。方冀大局全定,荣膺懋赏。遽闻溘逝,震悼良深。李鸿章著先行加恩照大学士例赐恤,赏给陀罗经被。派恭亲王溥伟带领侍卫十员,前往奠醊。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

在这些恤典中,像赏赐陀罗经被、亲王临奠、赠太傅、晋爵位、入嗣贤良祠等,都是非常难得的殊荣。另外,朝廷还专门下旨,在李鸿章的“原籍及立功省分,著建立专祠。”及在李鸿章的安徽老家以及立过功的地方,都建立李鸿章祠堂,专门用来祭祀李鸿章。

上面提到的这些恩典,虽然难得,但历代都有对朝廷有功的王公或大臣享受过。而慈禧太后感念李鸿章的“勋劳卓著”,专门给李鸿章一项独一无二的恩典,即在“京师建立专祠。”

清朝的专祠制度,是专门用来纪念有功大臣的。在京师建立的专祠,在每年春秋仲月吉日,都由太常寺卿专门前往祭祀。清朝立国以来,“汉大臣向无此旷典”,李鸿章能在北京建立李鸿章祠堂,在汉臣中数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

实际上,慈禧一开始的打算,并不是给李鸿章在京师专门建立祠堂的,而是准备给他另一项恩典——配享太庙。

能够配享太庙,其实也是极高的殊荣。清朝立国近300年,只有一位汉臣得享太庙,即雍正、乾隆朝的大臣张廷玉。如果李鸿章也能入太庙的话,便会成为清朝第二个享太庙的汉臣。

不过,就在安排李鸿章配享太庙的具体事宜时,当时的军机大臣鹿传霖突然问了一句:“祀于何处?”结果这个问题,引发了一些争议。

如果李鸿章配享咸丰的话,咸丰朝李鸿章才刚当官没多久,未立下功勋,似乎不妥;而若配享同治,同治朝不乏中兴能臣,如果李鸿章能配享同治,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功劳不比李鸿章小,那要入太庙的人就太多了;若说配享光绪的话,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光绪还好端端地活着呢。

由于上述缘故,慈禧最后把李鸿章的特殊恤典,从配享太庙改为京师建立专祠,给了他整个清朝汉臣中独一无二的恩宠。

因为李鸿章在与八国联军谈判时,力保慈禧,让列强放弃了把慈禧太后列入战犯名单中,并且不要求慈禧归政于光绪皇帝。《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逃难以来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李鸿章对她而言,简直就如救命恩人一般。所以慈禧对李鸿章身后恤典安排特别优厚,实际上是有一种报恩的心理在其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