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生产高炮瞄准镜、光学制导武器的兵工厂,搬离大山,人去楼空

1964年,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在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南郊的原焦南钢铁厂和焦作农机厂的废墟上建立一家兵工厂,代号“258厂”,第一厂名是“焦作炮兵光学仪器厂”,第二厂名是“国营平原光学仪器厂”。

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从西安248厂调过来的,248厂是苏联1953年援建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生产光学仪器的兵工厂。1970年12月,258厂与同在焦作的568厂(豫光机械厂)合并,仍称258厂。

建厂初期,建设者拆掉废弃物,盖起新厂房,其它配套实施也相继建成,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职工大学,一应俱全。当地老百姓开玩笑说,里面除了没火葬场,啥都有。

第二年,258厂便生产出了大炮瞄准镜。后来,又生产出了红外光学镜、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和光学制导武器等产品。

当时,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除了在焦作等地建设258厂外,还在镇平、南召两县境内部署了358、378、508、548四个光学企业,各厂相距10至20公里,形成了军工地瞄生产基地。

其中,358厂是总装厂,第一厂名为“镇平高炮指挥镜厂”,第二厂名为“国营云光仪器厂”,这是国家在此建成的第一个军用精密光学仪器厂,生产过著名的华夏照相机以及珠江H801、百灵821、华夏821等光学照相机。

378厂又称“国营川光仪器厂”,主要从事金工件加工,在当时是四个厂中效益最好的一个。508厂是国营星火仪器厂,主要生产有高炮指挥镜,高炮瞄准镜和其他光学零件。

那时,508厂涌现出了不少模范人物。劳模李相栋,曾到北京天安门参加庆祝建国20年庆祝活动。先进工作者王莲莲镀膜技术高超,曾参与北京天文台大型天文望远镜镀膜难题的攻关,她的事迹曾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随着形势的发展,258厂的高中、技校等停办了,职工子弟学校变成今天的解放区实验学校,平光医院变成了焦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们也从1980年时的6000人,逐步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500人。

如今,358厂、508厂等一些老工厂已是人去楼空,有的成为一片废墟。当年红火的生产场景,已经成为老职工们的一段珍贵回忆。

云光厂内废弃的厂房

转眼间,5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三线”建设者,如今已是满头白发。

2001年,焦作的258厂改制成公司,2010年被纳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如今,平原光电没有像其它军工企业一样实行“军转民”,依然是一家生产军品的军工企业。

1987年10月,国家机械委批准508厂迁至南阳市,当年12月破土动工。到1994年间,358厂等四个光学企业先后从大山里搬出,358厂建在了信阳,其它的建在南阳市区。

不管这些企业是否从深山搬迁到城市、名字如何更改、性质是否改变,它们都被贴上了厚重的“三线”标签,都与这段激越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