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徐州燕桥,历经战火不塌,桥下的石鳖你能分出雌雄吗

明清时期,徐州河道密布,阡陌纵横,水陆交通十分发达。驿站作为传递文书和供来往官员歇宿、换马的处所,承担着十分重要的邮传任务。永乐十三年(1415)明廷在徐州设置彭城驿,并以彭城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北有利国驿,南有桃山驿,形成水路和陆路并行的运输网。驿站又有驿、站、塘、所、铺(堡)之分,铺与铺之间一般为10里或20里,以保证文书和人员传递的快捷。由于四堡以南地势低洼,周围山区流淌下来的雨水多汇集于此,以致影响驿道的畅通。明万历十八年(1590),官府在这片洼地上建造了这座石桥,因桥址坐落在燕营村南,故名燕家桥,民间俗称燕桥。

所在的四堡受辖于桃山驿,桃山驿有上马17匹,中马7匹,骡子60头头,马夫48人。

燕桥橫跨灌沟河,此河上连安徽萧县,下通奎河,南下汇入淮河。桥南北向,为三孔石拱桥,全长28米,桥面宽7米,净高4.6米。桥孔采用联锁式砌券法,以中孔最大,单跨达6米,左右两孔单跨各4米,两券之间作分水金刚墙以承券脚。燕桥砌筑得十分精致,每块石料都打凿得平整光滑。桥身金钢墙石料相互错开,块石之间用铁钩扒上,石缝间还垫有铁片,再浇以铁汁,坠桥身坚固无比,虽经40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负载自如。现在桥面上的青石板已被摩得光滑铮亮。燕桥两侧的石栏杆可谓别具一格,为此民间编有一段歌谣,唱道:“四个平四个端,四个蘑菇个尖,四个石猴把两边”。原来,该桥两侧的栏杆从外到内依次为石猴、石尖、石蘑菇、石端、石平,且两两相对,一共20个。在桥身两对石猴之间,是2米多长的石栏板,上面雕龙画风,格外美观。

现桥身仅存安装桥栏杆的座槽。燕桥桥墙两侧,各有一对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的石雕龙头。种龙又叫“吸水兽”,既作为河水水位的标志,又起装饰美化的作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燕桥被炸,桥东侧的龙头被炸掉,吸水兽下迎水一面是两只精雕细刻的伏鳖。这两只鳖用2米多长的整石雕刻,既能分刹水势,又起装饰作用。两只鳖嘴巴微张,头部和背脊上的纹路清晰流畅,特别是鳖的双眼雕刻得十分传神。桥头原来还有石狮,作镇邪之用。燕桥原有石碑立于桥端,记录了燕桥修建的经过和时间,此碑虽已不存,但碑上“大明万历十八年”(1590)的字样,仍为当地百姓牢记,说明燕桥已建造400余年了。由于该桥设计合理,施工精良,虽经炮火和风雨的侵害,仍坚固如初。有关燕桥的建造,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明初受封南国的燕氏太太送孙子去京赶考,路经此地受水阻,正当为难之际当地百姓背他过河,才没误了进京赶考。后来孙子中了状元,燕太大喜,为感谢当地百姓的帮助,遂出资修建了这座桥,桥名也就以燕太太的姓氏命名了。由于道路交通线路的改变,现在的燕桥处在一条偏辟的古道上。走在宁静的小道上,人们很难想象它曾拥有的繁华那年头多少官府的车马、多少才子佳人又有多少商人巨贾都曾奔波在这条繁华的国道上。有燕桥在,就有这些故事在;

有燕桥在,就有美面的传说在。

位于铜山区三堡镇四堡村的燕桥集精巧别致、坚固耐用,至今仍承载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和早出晚归的车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