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科学》杂志创刊,中国最早横排向右排版的刊物

二十世纪初,正当西方科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之时,中国人对于科学的理解还是一片荒漠。在这一时期,在文化领域,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文化学者,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共同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那么在科技普及领域有什么发展么,其实在这一时期,中国同样诞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刊物,就是《科学》,只是一直以来都不为人所知。

1914年夏天,留学美国的康奈尔大学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胡明复等人,在接受西方良好的科学教育后,深感中西方巨大的差距。他们认为国家的强大在于科技的发展,而不能仅仅依靠文化运动,不能只重视文科,而忽视了理科。必须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质,必须要向国人宣传科学知识,很快这一提议被大家所赞同,于是《科学》杂志就这样诞生了。

赵元任

1915年1月,凝聚了众多心血的《科学》杂志终于由商务出版社印刷出版。《科学》杂志一问世,即“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开创了在中国传播科学的新时代。在中国,它率先倡导“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它首倡横排向右的排版方式,方便了数理化符号、公式、阿拉伯数字等科技信息的表达;它最早引入和使用标点符号,以不使“词义之失于章句”;它准确地规范与传播了“科学”概念,使国人头脑中的这一概念从朦胧走向清晰。

几乎很多源自西方的科学知识,都被刊上了杂志。比如第一期有《万有引力定律》、《欧姆定律》等基本的科学知识,有科学界趣闻《世界之最大之电灯》、《牛顿轶事三则》等,还有深层次分析中国科学落后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可以说内容十分丰富,给广大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1915年10月,中国科学社正式组建。首任书记赵元任曾写道:“在中国科学社处于其幼年期间,我们这些创办人试图节省我们微薄的收入,以便使中国科学社得以维持。我的一位康奈尔同学邓宗瀛发起了一个经济上的节食竞赛,一些时间是每天5角,另一些时间是每天3角5分,很快我们两人都因感冒而躺倒。”

任鸿隽

中国科学社的另一位重要成员任鸿隽,他是《科学》杂志社第一任社长。任鸿隽早期参与了推翻清政权、建立民国的革命工作,后半生致力于科学宣传、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他的见解非常精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

胡明复

中国第一位留美的哈佛大学数学博士胡明复是《科学》杂志首批董事之一,他撰写的介绍数学等科学发展的文章,并独自承担了杂志的编辑、校对及对外联络印刷、发行等大量工作,还操持着中国科学社的大量工作。他说过:“中国的科学将来果真能与西方并驾齐驱、造福人类,便是今日努力的无名小工的报酬。”

鼎力支持《科学》杂志的还有中国科学社的一批成员,严济慈、周培源、茅以升、丁文江、竺可桢、翁文灏、叶企孙等留学生,他们不断撰稿,使《科学》终于一期期地刊发出来,到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也未停止。

在《科学》杂志创刊8个月后,1915年9月份,陈独秀的《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并提倡民主与科学,而其思想源头正是《科学》杂志所提出的。

明复图书馆

1930年中国科学社设立了科学咨询处,为科学爱好者解疑答难。1931年开设了明复图书馆,成为上海最早的公共科技图书馆。直至1949年,中国科学社已有社员3776人。它所聚集和造就的科学家,许多都成了新中国建设的宝贵人才。直至如今,这份名为《科学》的杂志已经走过了它百多年的岁月,可以说见证了中国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回望过去,这历经百年的沧桑,是否实现了那一群年轻人最初的期许,成就了一个科技强国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