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论——枭雄张作霖

了解张作霖,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一部《乱世枭雄》的评书,在当时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一个草根级出身的“土匪”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能留下重重一笔,可以称得上是逆袭之作。

对其最有印象的是,他为了升官,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靠着挥金如土的行事风格,对袁世凯大肆行贿,很快从奉天的一个27师的师长,跃升到奉天总督。

这还不是他惯用的伎俩。

在占领北京之后,为了挤走冯国璋,他竟然以舆论造势的做法,通过磕头拜访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让舆论都站在他这一边,硬生生的挤走了冯国璋。

可能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处在一个愚昧无知的状态,而张作霖恰恰利用了这种趋势,顺势达到了目的。可见,适境者存,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生存的要领。

我们仍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张作霖身上是满满的负能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他人生的信条。

如果说一个红胡子出身的人,鼎盛的时候,能够占据当时大半中国江山,能够达到这种地位,其实他是依靠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发展起来的。

他的奉系军阀,在发展的初期,是靠着和他一起摸爬滚打的老弟兄们开创了一番事业,张作相、汤玉麟等人,为他的事业起步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此时,这些老弟兄之间真的是不分你我,即使是在张作霖最飞黄腾达的时候,他仍然是纵容这些老弟兄仍然手握兵权和财权,这些人在有枪有钱的情况下,却没有任何一个人造他的反,可见这些元老派对他是多么的忠心耿耿。

这一点,在事后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郭松龄是奉系新秀派,他看不惯奉系内部的迂腐和官僚,在有枪有钱的情况下,背靠着张学良,毅然反奉,差点把张作霖给颠覆了,如果不是有日本势力的介入,郭松龄真的是差点改写历史。

奉系还有一派就是杨宇廷亲日派,他在奉系的后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奉系军阀的参谋长,只手遮天,话语权几乎与张作霖相当。他愿意接受新思维,其本身就是从德国留学归国,主修炮兵科目,在张作霖归顺清政府时,奉命剿匪时立下了战功,从此平步青云。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就像乾隆驾崩后,嘉庆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何坤扳倒一样,张作霖皇姑屯遇难,张学良主持奉系后,亲手枪毙了杨宇廷,清除了奉系的反对派。

在张作霖主政奉系期间,在三派林立中,平衡各派系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派系之间的运作,可见他在奉系是绝对的精神领袖,否则,这么大的一支军事和官僚系统,不是谁都能玩的转的。

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团队做后盾,而且即使有了一支强大的团队之外,领导者还要具备领导力和影响力,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精神领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张作霖的行事风格是利益第一位,取得了利益之后,可能就会做一些卸磨杀驴的做法。如郭松龄反奉的事件上,他依靠日本人的支援,将郭松龄拒之奉天之外,并将其一举歼灭。但是他因此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却在签订协议的时候,藏了一个心眼,就是这些协议只有我张作霖一个人签字,没有奉天议会的同意,将来我还可以以此理由不认账,可见他打足了小算盘,为自己留有后路,这也是他和日本人事后反目的导火索。

在张作霖发现自己在北京无法立足,而奉天又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要返回奉天主持大局。此时,日本人非常清楚,如果张作霖回到奉天,那么,日本在奉天乃至东三省所有的预谋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于是,日本人采取了非常手段,将张作霖铲除,否则,张回到奉天,靠他的能力和势力,日本人是无法与之对抗的,这就是后来的“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的一生,与其所在的时代是相应的,是当时中国时代的产物,功过于世,事评在人,枭雄生于乱世,乱世却将其泯灭,留给后人去评析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