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荐书】大村西崖和《中国美术史》

1926年,滕固先生的《中国美术小史》出版,若以此为起点,那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学”的书写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间先有拓荒式的整体美术史钩沉,后有专题切入的深入考稽。先有以文人画为核心的卷轴画研究,后有佛教美术研究、借助考古所获资料的墓葬美术研究,以及工艺美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成果逐渐繁盛。林林总总之中,却有一本再版的小书,似乎并不引人瞩目——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著《中国美术史》。

版本由来

笔者所读的是民国十九年(1930)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万有文库》由王云五主编,共1721种,分两集。大村氏著作在第一集中,属《国学小丛书》之一种。从这套丛书的架构,我们便知道王云五先生遴选此书是做科普用的。20世纪30年代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大多购置此丛书。因而当时必有很多对中国美术史感兴趣的读者受惠于西崖的著作。

至于王云五为何遴选一个日本学者的著作作为国学基本挑剔外,“译者”的趣味和人脉也起了微妙的催化作用。译者陈彬龢是民国文化名流,曾为日伪时期《申报》主笔。关于此人身世的撰述极少,蔡登山先生的文章《不学有“术”的陈彬龢》可供参阅。文中引金雄白之回忆,说他不懂日文,也未曾到过曰本求学。译书、作文都是有人代笔的。他借看戏机会结交张伯苓,而坐上南开大学教务长位置,后依附盛文颐(鸦片商人,盛宣怀侄子)享夜夜笙歌,为人有钻营的一面。如此看来,金雄白的说辞不无道理。但选择西崖的著作仍应归功于陈氐慧眼。陈氏与王云五交好,故遴选此书背后藏有如此一层机缘。在日本的出版物里,其实并没有一本同名的书。万有文库本实际上只迻译了日本东阳堂书店、光明堂书店大正十五年(1925)发行的《东洋美术史》中的中国部分。未被翻译的还有印度美术、日本美术两大板块。由讲义改编而成,故而行文也极简练。

体例完备,视野开阔

此书中译本仅250余页,以时代为序,从太古至清代共分17章:

第一章:太古。不足一页,提及陶器和六书。

第二章:唐虞。提到“五瑞”玉器、黑漆、干虫篆。以上两代同为上古传说时代。目前考古发现以二里头对应于古史中的夏代。所以西崖的依据完全取自传世文献中的传说故事。

第三、四、五章:夏、商、周三代。商代提到商器(指青铜器)、甲骨卜辞。周代提到宫室壁画、“六工”、玉器、青铜礼器、漆器、俑、石鼓文。周代美术多依据《周礼》想象。但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其中描述乃儒家理想化了的国家形态。

第六章:秦。提到阿房宫、骊山陵寝、十二金人、西域工匠烈裔、琅琊石刻。

第七章:汉。提到汉宫室壁画;絹帛画已有天文图、卤簿图、兵家图等;汉代祠堂与墓葬的画像石及汉阙、汉碑;对汉碑形制有专题讨论;汉代书法,文具,塑像,乐浪郡漆器、玉器、铜器(特别是汉镜、博山炉、铜鼓);“三工官”之考工制度;汉印;宫苑装饰一段尤为精彩,提到昆明池石鲸、牵牛、织女,柏梁台上仙人承露盘。这些造像颇似今日所谓“景观艺术”。

第八章:三国。提到蜀锦,甚至还提到“魂瓶”。

第九章:晋。提到六法,二王书法,顾恺之等画家,佛教造像,邺城的城市规划,铜镜,越窑。

第十章:南北朝。提及北齐杨子华、曹仲达、梁代张僧繇等画家,谢赫六法;佛教美术“四大样”;南朝书画收藏史,甚至当时书画装潢形制也予以详述;佛教美术,特重视造像题材的变化;道教美术;统万城;方山永固陵;永宁寺塔;胡人假面;螺钿工艺之始。

第十一章:隋。展子虔、郑法士等汉人名家,也有尉迟跋质那及其子尉迟乙僧的“凹凸法”;隋内府收藏;安阳万佛沟石窟(即宝山灵泉寺);西域传入之玻璃器;甄官署制度。

第十二章:唐。分初、盛、中、晚四期论述。初唐提到阎立本、立德兄弟;误将德国柏林博物馆藏吐鲁番壁画视为唐代作品(视为12世纪作);盛唐,提到吴道子、李思训、王维、梁令瓒、周昉等名家;中唐,提到张澡等;晚唐提到张南本、荆浩、关仝;唐两京壁画题材表;从佛教幡画讨论后世挂轴的起源;最澄带回日本的密教佛画;屏风与掩障画之辨析;唐内府收藏,及唐代书画装池形制;画品考论;唐代书法;书史、书品著作;雕版印刷之始;唐代文房用具;佛教美术(其中还提到了善业泥,密教美术);唐代道教美术;祠庙美术;陵墓石刻;明器;工艺美术(特别提到秘色瓷、纺织纹样、玳瑁螺钿工艺)。

第十三章:五代。叙荆关董巨;佛教美术叙吴越王造宝箧印经塔,还注意到了炽盛光佛在五代的流行。

第十四章:宋。除一般书画史记述的名家以外,还简论了宋代画院制度;宋代佛教美术的流行题材,特别是日本寺院从明州获得的佛画;宋代书法,专门讨论了帖学的发展;印章;宋代收藏史,特别是私家收藏的兴起;宋代装池形制;扇形制考;宋代画史画品著作;版刻印刷;宋代佛教美术,特别提到罗汉、祖师像的崛起;宋代工艺。

第十五章:元。除一般书画名家外,另记元内府收藏,特别是大长公主的收藏,还讨论了宋元装池形制的变化;书画史著作;文房用具;元代的喇嘛教美术;元代瓷器(但西涯不知有元青花的存在);漆器;地毯。

第十六章:明。除一般书画名家外,叙明内府画院各段名家;明代版画;篆刻;文彭在治印史的转折地位;明代书画收藏史,特别提到了査抄严嵩收藏的事迹,总结项元汴收藏印。另举明代著名收藏家印多种;册页形制小考;明代画论(主要讲南北宗论的成立过程);画家分科的演变史;明代文房,特别是文玩的发展;明代工艺;瓷器。

第十七章:清。除一般名家外,叙帖学、篆刻的新发展与石材;清代书画鉴藏史;书画论著;清代藏传佛教造像;工艺(特别提到了江宁织造);瓷器。

这本民国小书在今日学术界或许是被埋没的。今日之中国美术史研究偏向于专题,日益细化;材料上,注重新出土的考古资料,卷轴画的数字化成果也逐渐公开,容易取得;文献上,学者应直接研读原典;方法上,主题式的研究由注重理论的欧美学界带动。似乎从上述三个做研究的要素出发,都无须再读这本几乎是中国美术史最早的“讲义”了。然而,笔者这些年在求解一些个案的探索中,几乎每个题目都可以在这本薄薄的讲义里找到线索,甚至答案。博物馆的日常工作里,我们往往要触及很多自己不熟悉的杂项,多数器物的源流也都能在此书找到答案,于是萌生了细读此书的念头。

从以上目录,不难看出:作为第一部中国美术通史著作,其容纳的方面已经相当丰富,体例也相当完备。不仅是主流的文人书画知识可以见到,工艺叙述着墨之多,篇幅远超文人画。从晚唐秘色瓷到成化斗彩鸡缸杯,无所不包。对制作工艺亦很重视,如唐内库之官拓之法为“响拓”,“以蜡硬黄纸覆于明窗而双钩之,钩毕,填墨即成”。后面西崖续以大段文字考黄纸之形态。凡研习中国美术史者也大多知道响拓实为双钩之法,然鲜有人知以何种纸张为之。历代内府收藏、装池规制、画家印鉴款识,一应倶全。宋代画院制度一节,讨论之细,连画院待诏服制“不能佩鱼带”都谈到了。后学有彭慧萍博士宋代画院系列研究有志于此方向的推进。而此书早就已经讨论过翰林图书院之工资待遇,画工在睿思殿的每日宿值班制度,令人感佩!

本书画史著作选择精当,堪比张之洞《书目答问》在文献学上的地位。又较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精简,易于初学者上手。

表面是讲义,实则夹叙夹议。如明代收藏一段,凡举项元汴鉴藏印就有26枚之多。黄琳之印也有四枚。这一段若扩展就是一篇明代鉴藏史和鉴藏印的宏论。紧接着,他又讲册页之源流,引北宋宣和内府收藏著录无册页之记录,而至元代周公瑾著录册页,而判断册页之制始于元。后叙宋代纨扇、小倾磨损后改制装裱为“册”,从而衍生为“集古册”,盛行于晚明。清代“独册”又继之盛行。这段引文精到,论述言简意赅,令人折服。可以说是一篇“册页形制考”的短论了。

西崖的叙述可谓极其简要,很少加“气韵生动”之类的形容词,但又给我们留下很多进一步研究思考的“链接”。除艺术家名、生卒年、代表作、艺术特征这些基本要素外,每个“艺术家”名字前都加以官职。之所以是打引号的艺术家,概因这个词并非中华固有之概念,乃近人接受西方艺术史概念后,转加给他们的另一种身份。特别对于古代的文人画家来说,穷其一生他们的脑海中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身份。一生宦海沉浮的职业官员的职衔也会变动多次,但只要简单给出他的一个重要职务,就能给读者提供一个由艺术史进入政治史的链接。艺术史当然是多维度的,一个艺术家、一件作品都是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生活和创作的。比如明前期画院画家编制都在锦衣卫,授予武职。文人画家位高权重者有如董其昌,落魄者有如徐渭,他们的作品无不折射出他们宦场生涯的境遇。

画人之籍贯,亦极重要。但举一例,明前期画院内浙江永嘉人多,著名者如锦衣卫千户谢环、营缮所丞郭纯。而永嘉属浙派,浙派师南宋院体。故此一脉络决定了明前期宫廷绘画的主导风格,并由内府而逐渐福射全国。在山西寺观壁画中也有同步的反应,如新绛稷益庙的山石都是大斧劈皴。河北怀安昭化寺水陆画中,十六罗汉的画法抵牾于教理(按水陆仪轨应作行走赴会之态,但十六罗汉却作世态相,幽坐于山林之间)。这种画稿与日本寺院所藏南宋金大受、陆信忠、周季常、林庭珪之罗汉图极似。可见宋代明州(宁波)外销佛画与明代水陆画之艺脉承袭。

再举元代藏传佛教一例。居庸关过街塔(今俗称云台)造像是元代官方造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既有“梵式”佛像的风格(指藏传佛教美术风格),也有汉风天王。两种风格之混搭,西崖早有留意。1955年,日本学者村田治郎、藤枝晃就曾出版其考古报告。至今学界尚不知主事工匠为何人,而西崖著作竟举阿尼哥以外元代西藏、蒙古塑将朵儿只等五人,刘元以外汉人塑将三人。若因循《元代画塑记》等文献追寻,则未必不能知居庸关主事者姓名。相反,晋城玉皇庙之二十八宿像,因其艺术水准高超,旧说多托为刘元所作。但西崖著作所举刘元作品,全在元二都之内。刘元作为大都名匠,几无可能远赴晋东南的乡村工作。以上二例,可见西崖所举文献之精当,亦令人惋惜这些个案上,我们工作之懈怠,未能超越前人,提出信说。

当然西崖限于时代条件自然也有视野未尽之处。如他说元代南方喇嘛教未行,故梵式像无影响,飞来峰造像即是反例;亦不知有“元青花”之存在,以为“至明时始出有青花”。

西崖的游历和交游

西崖1921年10月才首次来中国考察,而《中国美术史》起稿于1924年6月。不足两年时间的考察,西崖何以遍览中国古美术名作写出此书呢?首先西崖之前的著作为此书做了重要的知识储备工作。1910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小史》和1921年出版的《文人画之复兴》是他在卷轴画领域的储备。第二本书翌年由其好友陈师曾翻译,在中国出版。更不应忽视的是,西崖本人就是继承日本南画学派的一位画家。西崖作为一位艺术实践者,师法复兴中国的文人画,一直是他的主张。这也是持相同主张的陈师曾译介此书的主要原因。

西崖第二次系统地目鉴中国画,是在他来中国考察以后。金城、陈师曾等人为他开启了民国初年收藏家的大门。在末代皇帝太保陈宝琛的帮助下,“饱览了清宫所藏宋元明清几乎所有重要画家的作品”。清内府的收藏给西崖的写作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在陈师曾等人的帮助下,西崖陆续结交了完颜景贤、庆小山、陈半丁、杨啸谷、廉南湖等收藏家,目鉴经验激增。另外,中国学界巨擘罗振玉、陈垣更拓宽了西崖的视野并增进了他对中国文化要义的体悟。西崖在雕塑史方面的储备则起于《中国美术史·雕塑篇》的撰写,其中武则天造七宝台造像多得见于其友早崎天真。七宝台造像至今仍为学术热点。西崖所见画像石拓本,则来自其友关野贞博士。

西崖的范本

这样一本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学科成立之时,就已经十分完备、架构至今仍不过时的著作有何范本呢?西崖究竟为何选择这种各美术门类均衡叙述的架构呢?此书有一段《历代名画记》的评价,或许道出了西崖的用心。他认为张彦远叙画史的可贵之处在于:

(上古至唐开成五年)其间源流,兴废,系统,笔法,摹写,论画,名价品第,鉴藏,跋尾,印记,装池,画壁,遗珍,凡关于绘画之种种,靡不一一论列。正如龙门作史,永为典型。后之新撰,欲出河东之范畴以外难矣……元明以下,仅为画人传记而已。

“龙门作史”指司马迁著《史记》。一方面西崖将《历代名画记》推崇到了典范的位置,一方面贬斥元明以降画史著作。他之所以巨细靡遗地讲装池之技术、被视为杂项的工艺美术、书画收藏之聚散等一般美术通史叙写中边缘化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追摹《历代名画记》之叙写架构。当然作为重视工匠精神的日本人,内心也更容易与张彦远这些趣味相投合。

传统美术史的拼图技艺

第一次“邂逅”西崖是我做关于宋太宗《御制秘藏诠》版画的研究。罗樾、李铸晋、宿白等先生都做过专题研究。这套版画重复表现了一个类似的母题——年轻僧人参访一老僧。我猜测是一套禅宗的《传法图》,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必须将历代《传法图》梳理一番。存世有名的作例有安阳大住圣窟的《传法图》,龙门看经寺洞、擂鼓台中洞墙裙的“传法圣僧浮雕”。当然这几处《传法图》西崖都未曾见过更未曾写过。然而,西崖书中用了24页的篇幅列出了一个唐代佛教壁画主题的目录。是录以画家为目,罗列其壁画代表作,几乎复原了一个唐两京壁画史(并含益州)。其中提到韩幹在千福寺塔绘《传法二十四弟子》,同寺另有法华七祖及弟子影,还与陆曜在甘露寺合作《行道僧四壁》;左金在大慈胜寺绘《行道二十八祖》。所引文献都说明唐代祖师像之流行,极大补充了实物遗存较少的不足。所引文献多出自《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益州名画录》等经典画史著作,但又跟读原始文献有所不同,西崖的摘录实际上就是一个唐代佛寺壁画题材的索引,带有研究性质。

做这种索引或许并非难事,更重要的问题是现存遗作和文献的关系。检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古代美术遗存,几乎无一例不带有历史选择的偶然性,距其时代的整体面貌而言有片面性。敦煌当然是佛教美术最大的遗存,是我们探索北朝至宋佛教壁画的资源宝库。但研究者同时还应告诫自己,敦煌虽处丝路要冲,但代表唐代最高艺术水准的两京画家是不会到那里去的。可以借由敦煌某某洞窟的《维摩诘像》,想象吴道子的笔意,但想象终归是想象。敦煌是边缘,两京是中心。在卷轴画领域同样如此,今天能看到的卷轴画以宋以降为主,经过特定收藏家的遴选、递藏,比如项元汴之收藏流散后,清世宗内府聚之。而他所见之宋以前的名作是非常有限的。改朝易代,往往伴随着内府收藏的劫难。西崖在每个时代专辟一节记叙当时帝王内府、显贵的收藏,以明收藏之聚散源流,极力用文献钩沉各朝内府的完整收藏体系。仅仅用韩幹的《照夜白》这些不百分之百肯定的作品,自然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韩幹。借助张彦远的眼光,我们可以看到韩幹更多的侧面,如前述他在寺观壁画的创作。

遗存是“部分”,但真实可感;文献更接近“整体”,但美术史研究绝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文本。如果将中国美术史的遗存比作一盒散落在地的拼图的一小部分,美术史学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知道“拼块”(遗存)所在的位置及其与整体画面的关系。否则,个案研究就是孤立的,无助于揭示美术史的全貌。

声明:本文摘自《中国美术》2018年01期

「诸子归来」编辑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责任编辑·Cypress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