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小故事:职场上,别人请你帮忙,怎么办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你需要别人帮忙,别人也会有求于你。别人求你帮忙,如何应对?

如果能帮,在不损害自身利益情况下,是一定要帮的。哪怕会付出时间、精力。毕竟,多条朋友多条路。多出的这条路对你很重要。

如果不能帮,可能会连累自己,就诚恳说明理由,不要拖泥带水,最起码不要耽误别人再去找另外的人帮忙。

最忌讳的是抱着葫芦不开瓢,让别人猜不透你到底是帮还是不帮,进而怀恨在心,后患无穷。

上干货。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故事讲的就是抱着葫芦不开瓢,最终惹下杀身之祸的道理。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请罪。刚好周顗(字伯仁)经过,王导请求周顗帮忙说情。结果周顗装聋沉默不说话,昂首挺胸进宫去。进宫见到皇帝就帮王导说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这时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再次请周帮忙,周依然是一副我听不见我看不见的死样子,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出去后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一沉默。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再沉默。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三沉默。

典型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得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职场如战场,特别是有竞争关系的同事,尔虞我诈多了去了。沟通的方式千万种,沉默是几个意思?有效沟通还怕不够用,何况消极的沉默呢?沉默是金,那是有条件的。粪在衣为污,在田为肥。沉默,可以成人之美,也可以杀人无形。

所以,别人请你帮忙。无论帮还是不帮,都要明确表达。当然,表达方式要明了无歧义,不要含蓄猜不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