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会盟故事:石门之盟前后的中原政治格局

在更早的时代里,诸如会盟这样的事情大多由周天子所召集,一般来说都是有大事情发生的时候,会盟的事情才会发生。终西周12代周天子,能够召集会盟的也就周武王、周成王、周穆王等君主,在对外战争或是国际外交中皆有巨大功勋。到周平王东迁而后,周天子召集会盟的事情就鲜见于典籍,更多的会盟则是由诸侯列国的国君们所召集,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在发动诸国联盟,共同作战。

春秋伊始的强国主要就是郑国,郑国经武公、庄公两代君主的耕耘,国力一度达至巅峰,即便在天子周桓王的面前也掌握着巨大话语权,这当然是因当年周平王晚年与郑国交换人质所促成的后遗症。这个时候的中原列国基本上都意识到乱世即将来临,列国皆在相与为攻,希望借此能够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传统的齐鲁宋卫如此,新兴的晋国郑国也卯足了劲。在石门会盟之前,事实上郑国与齐国已经有过卢之盟,两国之间的友好外交关系早已建立。

在郑国的跨越式发展之际,不仅周边的宋卫等国意识到危机,在边境上频频与郑国发生小规模冲突;齐国更是认识到郑国这个诸侯国绝对不能忽视,尤其是后来郑庄公派遣公子忽率领大军援助齐国抵御北方戎狄部族而后,齐僖公更是向郑国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与郑国建立姻亲关系,强化两国邦交。当然这个时期的郑国也并非没有任何风险隐患,共叔段所发动的叛乱战争虽被郑庄公剿灭,可是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依然生活在卫国。卫国的反郑力量,如州吁等人,正伺机发动对郑的战争。

作为有着深谋远虑的郑庄公,对国内国际局势进行分析研判后,非常清晰的知道郑国所处的位置,即便在巅峰时刻郑国的内忧外患依然非常严重。外部因为与天子周桓王的繻葛之战,跟天子家族的关系已经跌至谷底,即便郑庄公有着强大的军力,在对外征战上也很难受到天子家族的支持,因此郑庄公的战争往往就会被认为是不以之战。只有在派遣大军支援齐国抵御戎狄部族时,才可能为周天子或是诸侯列国们的认可。因为不管戎狄来自哪里,自镐京之乱后,中原人的共识已经达成,即戎狄是非我族类。

当时的卫国收留了郑国的叛臣之子公孙滑,而郑庄公自己又收留了宋国的流亡公子宋冯,这位宋冯是宋穆公的嫡长子,宋国的宋宣公让位给宋穆公,而宋穆公又让位给宋宣公的儿子宋与夷,嫡长子宋冯不能继承公爵反而流亡国外,这即是宋国的最大危机。宋殇公与夷对郑国也没有什么好态度。宋国与卫国处于郑国外围,显然有着充分的理由形成同盟关系,共同展开对郑国的打击作战。郑庄公需要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同盟者,齐国显然是个好选择,第一齐国的齐僖公是个很推崇会盟的君主,第二齐国跟郑国相比依然是大国。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齐国齐僖公在征服世仇纪国而后,正在大力的开疆拓土,与南方的鲁国正在频频交战。鲁国东临大海,北临齐国,南临蛮楚,西临宋郑,眼见的郑国与齐国正在眼波流转,鲁国自然就选择宋国作为盟友,共同抵御齐国。如此一来,宋国的好盟友卫国也自然会跟鲁国成为盟友,卫国跟郑国的关系又是非常微妙,卫鲁宋三国同盟关系基本已经形成。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郑庄公面对重重包围,能够选择的当然就是齐国。石门会盟前后时期中原的政治格局即是如此,一场纷争与乱战就要开始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