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战争中,为何辽国每次南下都肆无忌惮,难道不怕被断粮道吗?

文 | 阿越

宋辽战争,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来,一直到1004年宋辽两国签订“檀渊之盟”的一系列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最终辽宋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结束了长达25年的宋辽战争。

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双方爆发了无数次的大小战争,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辽国每次南下都肆无忌惮,难道他们不怕宋军断他们的粮道吗?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当时战争补给的一些历史记载。

关于这方面,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记载可谓是最生动最可靠的。因为他曾亲自参加过对西夏的战争,而且是位极为务实的官僚,还是个技术流。如果说他的记载也要被怀疑的话,那真是没啥可信的了。

我们来看沈括记载的宋军补给情况。

他说,宋军每天的口粮标准是两升。这个说法被另一北宋宰相宋琪所证实,宋琪说,“宋军自带一斗麦,两升生谷,给马每天吃两升生谷,可以坚持旬日(十天)。”乍一看,这两人说的貌似前后有点矛盾,可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宋琪是宋太宗时代的人,沈括是宋神宗时代的人,生活标准差老远了,军队的口粮标准有所提高也是正常的。当然了,也有可能吃麦要比吃米省。

所以,我们通过以上这两条信息,可以断定,宋军每天两升米或是一斗麦,战马每匹每天两升生谷。

接着,沈括又说了,“打仗的时候,一个士兵一个民夫,民夫背六斗米,士兵带五天的干粮,两个人一起吃,每天吃四升,十八天吃完。干粮估计是以备万一或是增加伙食的。一个士兵两个民夫,可坚持二十六天。(第八天时吃完一个民夫带的,给六天粮打发回来。)一个士兵三个民夫,可坚持三十一天。也是吃完一个民夫的就打发回来。”

这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对于没有记载的辽军的情况来说,我们可以推测。

那辽军的补给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辽军的编制,一个正兵,两个家丁,三匹战马,这是宫卫骑军的标准编制。粮草兵器自带。

我们假设辽军有宋军的补给标准(实际上这可能很低),三个人三匹马,每天要吃掉六升米六升生谷。哪怕只是靠家丁来背,马吃的马自己驮,二十六天的补给也是轻松就可以解决。沈括说,“如果用牲畜来背,负多费少,但他认为这样容易导致牲畜瘦死,这对于宋朝来说,损失太大。”但这个问题,对于辽国来说,完全不存在。

所以我们保守估计,按照宋军的口粮标准,辽军自带粮草坚持两个月,完全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如果他们的家丁,实际是正兵的家奴待遇再低一点的话,比如只能吃个半饱,三个月也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说是三个月呢?因为历史上只要是他们率先发动的战争,基本上都是打三个月左右。

而他们在攻打宋朝的时候,城市攻得下就攻,攻不下就绕道继续南下,好像他们从来不怕被人断粮道似的。

我们知道,辽国出兵规模大得吓人,早些年因粮草问题而去打草谷(军队出征,没有专门的后勤保障,靠军人自筹给养,掳掠民间粮草财物的方式),结果使得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奋起反抗,使得辽军在中原难以立足,后面慢慢就废除了。此时他们就算再不把宋军当人看,后面还留着一座座城池,还有宋军,如果有人在后面运粮草,难道真的不怕被断粮道?

所以说,他们敢这样肆无忌惮的南下是有原因的。啥原因呢?因为他们根本就没粮道可断。

老子只打三个月,老子没粮道,你断我后路可以,但想断我粮道没门。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至少他们对粮道的依赖性不高。

另外,他们的武器也是不用补给的,因为他们每人带有四张弓,四百枝箭。要在三个月内,把弓全部拉断,把箭全部用尽,实在是不容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