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明史,为何重视到修了100多年?原因耐人寻味!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王朝兴起,都会为前一个王朝修史。目的很简单,除了纪录史实之外,还有能给后人带来治国得失的借鉴。

然而,翻开最近千年的历史,就会发现诡异的一点,即:每一个王朝秉性不同,为前一个王朝修史花的时间差别很大!比如,《明史》花了100年左右,《宋史》修了2年半,《元史》前后只用了331天,不到1年!

从历史评价上来看,仿佛编修时间的长短,和得到的质量评价,成了正比!

虽然网络上骂清朝的很多,认为《明史》问题很多,但《明史》却可谓好评如潮!

(1)清朝史学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称: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2)现代作家余秋雨:《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我们直到今天还要承认的事实。

至于其他的如刘庭华、孟昭信等现代教授等,都认为《明史》是清代以来,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

相反,《宋史》、《元史》评价却不太高,尤其是朱元璋要求编修的《元史》,被喷的一塌糊涂!

(1)《宋史》的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短短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

(2)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

从各路专家教授来看,《明史》质量最高,《宋史》其次,《元史》最差,基本和编修时间长短相符!果真如此?

这里有一个大问题,即:编修时间越长,就代表质量越高?就拿最被高评价的《明史》而言,有三个致命问题!

第一,古代历朝修史,都会将原始史料保持,以供后世研究。那么,清朝修完《明史》之后,原始资料呢?最典型的一条是:乾隆将3000多万份明朝官方档案,烧掉只剩下3000多份。也就是说,《明史》来了个“毁尸灭迹”,大家只能信《明史》!所以,没有原始史料验证的《明史》,缺少史书最基本的可信!

第二,让人惊奇的是,《明史》一共有四个版本,313卷的万氏《明史稿》,416卷的万氏《明史稿》,310卷的王氏《明史稿》,336卷的武英殿《明史稿》!为何有这么版本,且前后时间相差极大,明朝皇帝也变得越来越昏庸?按理说,越靠近明朝感受越深,编修的越准确!为何最后却又出来一个武英殿《明史稿》!

第三,为何明初明末,记载都不详细?其实,根本原则是:不利清廷之史实,要么毁掉要么美化!明初,清朝讳言明朝驱逐蒙古于漠北,亦犹如讳言建州女真于东北臣于明,所以就不加记载。至于明末的清军前五次入关抢劫,在辽东的大肆屠杀等,不利于清朝的内容,自然不会展现出来!因此,《明史》政治目的太强!

在《元史》的百科词条上,对元史的历史评价中,有这么一句很关键,即:作为研究元代历史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原因很简单:这部书虽然整理不到位,但原始资料都保存了下来,没有删改毁灭,反而更具有研究价值。

相反,《明史》原始资料被毁,史料被篡改等,导致章太炎等人都感慨,“根本无法再修明史”了!所以,明朝虽然比元朝离我们近,但因为《明史》制造的原因,我们反而看不清明朝!显然,明史或许文字更通顺,用词更准确,但却缺少基本的可信度,抹黑明朝美化清军的意图太明显!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一点,即:史书并不是修的越长质量越好,关键在于心态!元修宋史,明修元史,心态都很正常,所以也没兴趣歪曲篡改抹黑之类。但清修明史,花了100多年,挖空心思的修,如此修出来的,与其说是一部伪史书,不如说是一部毒书!试想一下,为何清朝不保留明朝的很多原始资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