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华:「年画传说之十一」刘岘与朱仙镇木版年画

刘岘(1915——1990)原名王之兑,河南开封人。著名版画家,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从小就喜欢到县城的城隍庙看戏,不仅爱看《打金枝》、《樊梨花》、《三上轿》、《铡美案》中的戏装,聆听高亢的河南梆子唱腔和音乐,还常常被庙里各种泥塑、壁梁画栋的戏楼和红、蓝、黄、黑的绚丽色彩所陶醉。由于童年生活在开封,他从小就分外喜欢朱仙镇木版年画。民间美术的熏陶,使他从小学就爱上的美术,稍大就到铁塔寺、龙亭去写生,并接触到鲁迅、茅盾、郭沬若、蒋光慈等作家的作品。1931年16岁的刘岘毅然离开封来到北平,进入北平美专西洋画系学习。1932年初冬,刘岘偶然在一家旧书店里看到鲁迅与柔石编印的几本《艺苑朝华》竟是木刻画集,如获至宝,越发亲近木刻。后来,他从北平到上海美专继续学习木刻和油画。在这期间,他为鲁迅先生的作品《野草》、《孔乙己》、《风波》、《阿Q正传》所作木刻插画,先后发表在上海的《读书生活》和《社会生活》杂志上。在上海期间,刘岘通过日本人内山完造在北四川路开办的“内山书店”,转交写给鲁迅先生的信。在久久急切的盼望中,他终于收到一个“郭寄”的淡黄色的小信封,打开一看,信纸是粗糙的白色宣纸,署名“迅上”。这是鲁迅先生的回信。信的大意是告诫他,从事木刻要有绘画的基础,劝刘岘要多画,多刻,并对他寄去的几幅木刻作品指出了优缺点:“……《黄河水灾图》第二幅最好,第一幅未能表现出“嚎叫”来。《没有照会哪里行》倒是好的,很有力,不过天空和岸上的刀法太乱一点。阿Q的像,在我心目中流氓气还要少一点。在我们那里有这么凶相的人物,就可以吃闲饭,不必给人家做工了。赵太爷可如此。”

从此,刘岘便和恩师鲁迅先生保持经常的联系。刘岘搜集了家乡朱仙镇很多年画门神特意寄给先生,请求指导。鲁迅回信,于是才有“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那段著名的话。

1933年10月,在上海施高塔举办的“苏德木刻原版展览”会上,刘岘第一次见到了朝思暮想的鲁迅先生。那一天,先生身穿藏蓝色夹袍,头戴黑色礼帽,脚穿一双黑色胶皮鞋。脸上是浓密的短髭、眉毛、头发较长。大家见是鲁迅先生来了,赶忙围拢上来。刘岘鼓起勇气作了自我介绍,并提出有关木刻的问题。鲁迅和气地,耐心讲解木刻的历史概况和世界名作,勉励大家多进行木刻技法的练习。自这以后,刘岘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又有过多次的唔面,并保持经长的联系。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36年3月,两人通信达45次之多。鲁迅先生还将刘岘的3幅木刻作品推荐参加1934年在巴黎举行的“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展出。

鲁迅先生逝世后,刘岘遵循先生的教导,投身抗日战争,从河南确山竹沟镇彭雪枫部转战革命胜地延安。在延安,他的木刻作品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并题词勉励他“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后来,刘岘从延安走进首都北京。他的一生出版《阿Q正传画集》等12部木刻作品集和500多幅中国画,荣获“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代)金奖”。他的名字被列入英国伦敦欧罗巴公司出版的《国际名人辞典》。

刘岘一生以丰硕的版画作品向恩师鲁迅先生交上了一个圆满的答卷。“朱仙镇木版年画”可能是这份答卷中的一道答题。但是,“谈起“朱仙镇木版年画”,就不能不谈鲁迅的重视和关爱,就不能不谈刘岘。或许,这正是刘岘一生最为闪光的亮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