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献策一语道破和尚“盛世敛财乱世关门”真相并想出了一个狠招儿

甲申年间,李自成进了北京,受到了文武官员的“夹道欢迎”,这让他手下的一文一武两大干将大惑不解:“吃了明朝几十年俸禄,就是一条狗也养熟了,怎么变脸比翻书还快?”这一文一武大家都很熟悉,文的叫宋献策,武的叫李岩,可以说是李自成阵营本事最大人品最高的。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记录了这两个人的一番对话,对明朝的和尚和文官进行了一番点评,可谓拳拳到肉、针针见血。笔者用现代语言整理加工出来,边整理边冒冷汗:有很多话好像就是在说我们身边的人!

话说李自成在京城站稳了脚跟,该抓的抓了,该杀的杀了,那些前几天还在欢天喜地地迎接闯王准备继续高官得坐的前明官员,也纷纷被绑在“拷饷”的柱子上哭爹喊娘了。宋献策和李岩结伴逛街,一边走一边摇头:“早就听说明朝文官无耻,但没想到居然会这么无耻。”

走着走着,就看见两个和尚在街上公然上香祭拜,他们的对象居然是末帝崇祯,而且堂而皇之地供着崇祯的神主排位。而大街上人来人往,连看都懒得看一眼。那些还没被负责“拷饷”的刘宗敏请去喝茶的前明官员,依然衣帽光鲜,坐着八抬大轿,吆五喝六地鸣锣开道耀武扬威,脸上充满了喜悦之情。李岩就问宋献策:“军师你看,怎么戴乌纱帽的文官操守还不如光头和尚?”

读书人出身的宋献策笑了:“你看到的这些乌纱帽下面,遮着的是一个废物脑袋,自然比不上和尚。”李岩就不明白了:“您看明朝选拔官员也够严格的了,乡试、会试、殿试,过五关斩六将的不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吗?怎么国家危难之际,一个有用的人都没有?”

宋献策一脸的不屑:“事情坏就坏在科举考试上,你看看那些新当官的,心里肯定在想:我二十年点灯熬油寒窗苦读,刚弄了一顶乌纱帽,还没享受当官的快乐呢,所以我不能死,一定要在新朝廷里找个位置;而那些官场老油条也会想:我也当了二三十年官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磕了无数头才熬到今天这个位置上,可是不容易!所以我也不能死,朝中大臣那么多,殉不殉国,不差我一个!”

然后宋献策接着给李岩分析:“这些文官之所以对明朝皇帝全无感恩戴德之心,心里还有个想法:我是凭本事考上来的,皇帝对我有啥恩德?换个皇上我还不是照样凭本事吃饭?”

宋献策这一番话可谓针针见血直指人心,让同样饱读诗书的李岩也大为钦佩:“这样看来,这些文官还真不如和尚,您看这些和尚还知道祭奠旧主。可见天良未泯,值得尊敬!”

宋献策仰天大笑说出一番话让李岩哑口无言:“如果念经真的有用,那么咱们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们咋不念经把咱们念退了;如果念经真能给人消灾延寿,那崇祯上吊的时候,和尚们干啥去了(兵临城下之时,何不诵之退敌?礼忏有功,则君死社稷之日,何不礼忏延年。)?”

接下来这位李自成的首席军师宋献策,总结出出了和尚三大特点,并揭一语道破他们“盛世敛财乱世关门”的真相,因为宋献策的话太精辟了,翻译过来就失去了犀利深邃的神韵,所以用引号摘录下来,以供读者诸君参详。第一点:“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以布衣而抗王侯,以异端而淆正教,惰慢之风,莫此为甚。”——如果大家都清心寡欲去当和尚“修来世”,这国家不灭亡才怪。

第二点:“荒谬无稽,而徒费百姓之脂膏以奉之也。”——这些和尚实际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养肥的。第三点最深刻:“忽值患难,则入空门而忘君父。丛林宝刹之区,悉为藏奸纳叛之薮。”——盛世下山敛财,乱世关门享福,寺庙“生意”红火大收门票和香火钱,说明这世道还不错。

最后宋献策想出了一个狠招儿:“所当人其人,而火其书,驱天下之游惰,以惜天下之财费,则国用自足,而野无游民矣。”——把他们都赶回家种地,一把火烧了他们的书,不但能省不少钱,还能一正社会风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