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对吗?那么现在还有多少真正的华夏血统

东汉以下,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但是,曾几何时,这些少数民族的全部或部分为什么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还有,唐以后,在新的大分裂、大动乱中,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显赫一世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曾几何时,其全部或部分为什么也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这就是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民族特征,至今有些人口依然有这个相貌遗迹:突厥人,鹰勾鼻、脸腮上胡子较多。女真人,下巴较小,有些人的胡子连到脖子和胸上。匈奴人,头型较圆,与蒙古人相似。欧罗巴人则以高鼻深目,颧骨下倾,嘴离颧骨的上下距离较近为主。鲜卑人和契丹人,鼻梁上端较长。鼻梁上端的凹点在两眉之间上方,而汉人的鼻梁上端的凹点在两眼睛之间。而蒙古人的起源是唐代东北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室韦人,追本朔源,他们的远祖是鲜卑之后的、柔然人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人的特征是小手指甲盖旁,还有分岔的一个小指甲盖。颧骨上凸,眼角尾内陷,离脸颊较远,眼角有鱼尾纹,身上几乎没有臭汗腺,上唇胡子上翘,下唇胡子只有一小撮硬撮,脸型较圆,眼瞳栗黄色,眼睛内有内呲褶。

游牧民族血型,以B型为主。B型人相对喜欢奶制品和肉食,也是受到祖先的一定影响.RH阴性血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特有血型。以食用牛羊肉为主的游牧民族,多以络腮胡子为主。以食用牛羊肉的游牧民族,为什么脸腮上胡子较多?这是由于肉中所含激素的原因,肉中所含的激素可以刺激脸腮上的胡子增多。

真正炎黄子孙的特征应该是: 三绺胡子,上唇胡子下弯,黑眼瞳,单眼皮,(这是国外考古学家根据中国的历史古画上的人物肖像特征都是单眼皮判定的)。华夏集团的农耕民族血型、以A型为主。A型血的人几乎不适应饮用牛奶、羊奶、马奶,喝多了不消化容易闹肚子,这是祖先的长期农业习惯造成的血液抗原不同。历尽劫难的中国,战乱使人口几灭,中国几易其民。现在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这种说法不能成立。炎黄子孙只能是一个小民族了——经过历代的大屠杀,现在像有些过去的汉姓:如公孙、上官、司徒,几乎都不见了。宋、金朝的时代,中国北方都沦为金朝国土。蒙古灭金后,宋兵收复的国土,到处都是残坍断壁,座座都是空 城。而当时蒙古人并没有多少,也就是15万军队,他们大部分起用的还是叛军。可见,当时的中国北方也是千里无人烟的。

现代中国人的起源,应该从元末明初,朱元璋的人口大迁徙后算起。关于元末明初的中国人口起源说,椐说有五说,“山西的洪桐县一带的大槐树”和“小云南”就 是其中之一。元末战乱和40年之久的雨灾、旱灾,造成了山东、河南等地人口大数量减少。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曹州、汴梁等地人口损失 严重。当时的河南省仅存封邱、延津、偃师、登封几个县,沿黄河一线内外的苏北、皖北、山东、河北到处是荒凉、萧条、没有人烟。加上元朝当局的残酷镇压、杀戮,中原一带出现了许多无人区、无人村,甚至包括北京、陕西、江准一带。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口达到四百多万。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可见,山西人口也不是汉族正宗。

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政府多次迁徙人口以后,山西人口也减少了。当时朱元璋为了戍边,把大屠杀后剩下的百姓集中在山西的洪桐县一带,分别向全国发遣。很多不愿意离开家园的百姓,被士兵用绳子绑在一起,被他们押着离开家园。当时的人们要上厕所,用的是“我要方便”一词,由于被绳子绑在一起,要上厕所 只能用“我要解手”一词了。所以后来人们要上厕所用的是“方便”一词,也就由此改成了“解手”的一词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解手”一词的由来。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次民族的大迁徙。所以,后人多说我们的祖先来自山西的洪桐县一带的大槐树,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你去山西旅游,导游会问你的左脚的小脚指甲有无分岔?据说有分岔的人,都是从山西迁徙出去的。汉人小脚拇指的指甲盖,通常分裂为两半。不过两半不成比例,一半大得多,一半很少,不注意是很难发现的,而且男左女右。异民族的脚趾的小拇指头,则是完整光滑的一块。那么,快看看你的小拇指头指甲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