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青年汪精卫行刺摄政王被捕,为啥最后免遭杀头?

文丨张溥杰

1908年,慈禧这个老娘们在驾鹤西归之前,毒死了光绪。由于光绪没有子嗣,慈禧颁发懿旨,让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继承帝位,是为宣统皇帝。溥仪的生父载沣,被授为摄政王,代小皇帝摄行帝国军政之事。

在此期间,同盟会革命党人接连受到镇压,革命士气很是低落。为了鼓舞士气,需要来一场惊天地泣鬼神振奋人心的行动。但是孙中山等人并不想立即行事,而汪精卫等血气方刚的年轻同盟会员再也沉不住气,“决心与虏酋拼命”,从事暗杀活动,试图“借炸弹之力,以为激动之方”。

汪精卫决心已定,不顾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劝阻,扬言如果谁要阻拦他,他便以陈天华为榜样,跳海自尽。随后他又和远在日本的吴玉章写信,让他寄炸药过来。吴玉章以“弟不赞成此举,故不能寄药品来”加以拒绝。之后汪精卫便和他讨价还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吴玉章被说服,寄了炸药给他。

其实汪精卫等人一开始计划刺杀的对象并不是摄政王载沣,最早的对象是时任水师提督李准,但为了不打草惊蛇,暴露了革命党人在南方的行动,便放弃了。第二个对象是慈禧的外甥端方,但是因端方临时改变了路线,而未能成行。

最后他们决定去北京寻找新的机会,因为北京官多且大官多。1909年12月,汪精卫伙同陈璧君、黄复生、喻培伦等人来到了北京。临行前,汪精卫赠给胡汉民一封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以此来明心志。

在汪精卫等人认真考察一番后,他们决定在什刹海银锭桥下埋置炸药,刺杀载沣。地方选好之后,谋杀计划就开始迅速实施。那么这么周密的计划,是怎么就把事情败露,导致刺杀未遂的呢?对此历来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10年4月2日这天晚上,负责埋置炸药的喻培伦和黄复生偷偷来到银锭桥下。他们首先把炸药安放好,然后再来安置电线,谁知事先目测不准确,临时发现电线短了几尺,不得已只好收拾重来。正在收拾的时候,暗中发现桥上有人,只好暂时躲开。恰巧此时摄政王府又有人打着灯笼走了出来,便顾不了取回炸药就跑了。

等到了第二天晚上再来的时候,炸药已经被人取走。他们还做了分析,如果摄政王的人拿走,必定会引起满城风雨。如果是一般居民拿走,则会毫无声息。张溥杰窃以为,他们的分析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老百姓拿走才会满城风雨,因为他们一无所知,定会传得沸沸扬扬。官府拿走才会悄无声息,以免打草惊蛇。

就这样一连几天都没见有动静,汪精卫等觉得没有事,就派喻培伦和陈璧君两人再到日本问吴玉章索要炸药。谁知到了4月16日,汪精卫正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有个照相馆的伙计跑来对汪精卫说,黄复生被请去喝茶了。

原来清廷的人发现了炸弹后没有声张,先是让外国专家进行鉴定。专家鉴的结果是炸弹质量较好,中国没这样的水平。但是外壳很大,较为粗糙,应该是就近制造的。(张溥杰)

于是清廷就根据弹壳的线索找到了那家铁工厂,然后由便衣等人带着工厂的老板四处搜寻,最终找到了黄复生和守真照相馆。黄复生被请喝茶后,汪精卫也被请去喝茶。

另外一种说法是,1910年4月2日,喻培伦和黄复生在埋置炸弹的时候,发现有人在桥上偷窥,随后还叫来了警察和宪兵,两人赶紧撤离。但是由于炸弹太沉没能抱走,一起惊天大案就这样败露了。更为奇葩的是,关于桥上的那个并不是什么便衣的窥探者,还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一个车夫因为老婆三天没有回家,准备捉奸,于是就黑灯瞎火的四处寻找,路经此地,看到黄复生抱的铁罐子,误以为抱的是他的老婆。便叫来了警察。另一种说法是,一个路人提着灯笼正想在桥边撒尿,看到桥下黑魆魆人影,以为是匪徒在埋赃物,就叫来了警察。

在张溥杰看来,第一种说法比较靠谱,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比较符合逻辑。但不管怎样,汪精卫被捕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供词中 ,汪精卫叙述了被捕的经过,怒斥清政府立宪的虚伪。历数革命党的种种好处,最后得出结论:“中国之情势,非根本上的解决无振起之望,及今图之,岂犹未晚,斯则后者之死责也。”

言下之意就是清政府赶紧给我下台滚蛋,留你一条狗命,不然革命成功后,让你死无葬身之地。想想汪精卫当时也够有种的,自己都快死到临头了,还敢这般。要是真想活命,可以说是临时工啊,也可以说是“临时性谋杀”,可是他偏偏就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

估令汪精卫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自己没有被判死刑,只是判了个终身监禁。后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迫于压力,汪精卫等受到特赦被放了出来。有人说这是载沣听取了善耆等人的意见“以安反侧之心”。

但据后来溥仪回忆说,事实并非如此,有个亲戚曾告诉溥仪,当时有个叫西田耕一的 日本人,通过善耆那里的日本顾问告诉善耆,日本人是不同意杀掉汪精卫,摄政王在几方面的压力下,才没敢对汪精卫下手。(张溥杰)

节选自张溥杰《民国轶事:风云人物的别样人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